美文网首页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原创】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原创】

作者: 晓声默 | 来源:发表于2018-01-11 03:40 被阅读0次

我想象中的海明威

看过了《太阳照常升起》,看过了这本《永别了武器》,读得特别碎。想象中,海明威是一个敏感细腻、讲故事喜欢事无巨细的老人家。

在我看过的两本书中,我一直认为海明威可能是一个强迫症,他喜欢把细节交待地及其详尽,包括人物特点、对话也包括小动作及环境。因为我认识这样一位,聊天叙事都是这样的风格。于是,去网上查。

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美国作家、记者。曾经参加过一战,二战。61岁自绝于人世。美国文坛评价他为最惜字如金的作家之一,在不考虑翻译的情况下,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读后感受。如果有错,等我读过英文原版再来更正自己的想法好了。

然后再读就发现了这个评价的合理之处,完全还是个人理解:在写这两个发生在欧洲的故事时,海明威更像是一个战地记者,他把每个细节呈现给观众。在这个前提下,写作中对于每个细节用词精炼。所以,这样一个惜字如金,又面面俱到的作家,看似矛盾却又互不冲突。

告别枪支——@晓声默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永别了武器,或者也可以翻译为告别武装(个人意见),是海明威第一部被拍为电影的作品,电影的中文名字叫《战地春梦》。

我没有看过电影版,但是非常同意这本书被拍为电影。因为书中海明威的描写特别适合作为剧本,场景和台词都完全适合做剧本。

小说故事写书评时坚持不剧透,只简单写写自己的一点点思考

读完这本书,对战争会再度考虑。

在那个战争频发的时代,不同人种之间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等等不停地发生着冲突和碰撞,现在我们记录战争,应该是为了更加和平地对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吧。越平静越宽容,也就越能接受不同的人和事了。

现代社会已然不是战时,有很多坚持不忘历史的前辈或许会义愤填膺地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出发点有民族历史的意义在,不批判他们的执着,但最近看过几个用词激烈的民族主义者,觉得实在是有失风度。

故事的结局,让我痛心。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震撼的地方,想想又觉得,非如此不可吧。

愿世间不再有战争,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性别能够真的做到和平共处,平等尊重。

相关文章

  •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原创】

    我想象中的海明威 看过了《太阳照常升起》,看过了这本《永别了武器》,读得特别碎。想象中,海明威是一个敏感细腻、讲故...

  • 没你想象中的那么糟

    周末在寝室看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感慨颇多。一直以为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就是单纯的写战争,看完过后,发觉...

  •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 海明威(二):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本书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小说通过一个美国青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

  • 这三本书,请用心读!

    1 全世界都知道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但我一直都觉得海明威最好的作品是《永别了,武器》。...

  • 海明威384句名言

    海明威 国籍: 美国 海明威作品: 《老人与海》《真实的高贵》《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太...

  • 女战士玛莎.盖尔霍恩之一  (2016-05-12 18:52

    海明威是我少女时相识的一位作家。我有幸读过他三部小说《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英文原版《永...

  • 传统资深翻译家汤永宽翻译的—泰戈尔的游思集

    汤永宽出生于1925年,2007年去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他翻译过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卡夫卡的...

  • 【蜗牛读书】海明威:硬汉or柔情?

    文 / Witty湉 连续看了四本海明威的小说,心里一直想着,要为海明威写一篇笔记。 起初,在读《永别了,武器》前...

  • 02 海明威

    从《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认识了海明威。 一直以为海明威是个沧桑的老爷爷。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别了武器》-海明威【原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za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