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都是好学生
--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有感
(逸妈)
六月是考试季,先是高考,又迎中考。于是朋友圈里各种相关试题陆续刷屏,先是国内语文各卷作文题目刷遍朋友圈;再是直接引用法国高考作文相提并论,而引起我注意的却是一张足够考倒家长们的高考卷,打乱各科题目,即答即出分,有人六十分万岁,有人直接掩脸放弃,自信心毁的不是一点点。遥想当年,我们也是好学生,也是十年寒窗,为什么面对如今的高考卷,自比白丁。于是,各种逼着孩子走独木桥的家长们心里又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读书无用论。读书是为啥?
这么大个问题,不是我能答的。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开篇就立了这几个并不普通的目标:“1、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2、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3、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我想这些目标正好能答家长们的困惑吧!
重翻《朗读手册》,诸论里有这么一段话:“今日学生的阅读成绩与50年前的学生相比,真的是一塌糊涂吗?其实不然。今日学生的阅读水准与昔日不相上下。关键不在于分数,而是今日的世界比从前复杂多了。昔日也许还可以的成绩,却不足以应付今日的社会了。”即时安慰了我那看到高考卷就头昏目眩的小心灵,虽然我离自己高考不及50年,但也好歹数十年了。21世纪的数十年足足可以抵得上历史王朝的数百年,不会做并不稀奇。几个月造一幢几十层楼的高楼大厦的时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最新纪录好像是印度去年用48小时建造一栋十层大楼,不知这一年时间是不是又翻篇了,新闻太多,恕我来不及追踪。同样的,朋友圈信息太多,早起阅之,自比圣上阅旨,但除了一些搏眼球的链接,估计能记下、并为自己所用的不多吧。那我们为什么要看朋友圈?
电子时代的到来似乎已经让我们再也静不下心来,好好地看一本书,好好地做一回笔记,好好地与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对话。就象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其著作《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中所论述的:阅读,并不是一项自然而然就能学会的能力。从浅表阅读的“萌牙级阅读者”到深度阅读的“专家级阅读者”,中间要走的路很长。成人面对电子时代那些手到擒来的内容都无法做到淡然,更何况还没学会深度阅读的孩子们。我想如果孩子在阅读之初就只是接收电子信息里非常浅层的阅读训练,要想进入深度阅读,那只能说是走错了门。在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前,纸质书更适合孩子来一场慢阅读之旅,而阅读的技巧也是应该时刻跟进的。例如在书上划重点;在书上画关键词;阅后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或自己感悟颇深的句段;或直接来一张思维导图,方法种种,各人各样,都可借鉴,都可学习。而奥野宣之新版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相较2008年的第一版,除了原有我们所熟识的阅读方法,更是添加了作者最近几年验证过的全新的读书技巧与具体案例,浅显易懂,哪怕是孩子也能看明白。当然,再好的方法不能坚持也是昙花一现,最多帮你刷个朋友圈,多上几个赞。所以重点是找到令自己最舒服的一种方法,坚持才是胜利。
暑假在即,让我们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拿起书、攥上笔,挑一本心怡的笔记本,重新学习如何当一个好学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