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的改变才会带来行为成果的改变,教育者能够以道御术,并通过外在的这些言行模式去时时刻刻影响孩子,慢慢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文化圈——家庭文化、班级文化、组织文化……做教育其实是做一个文化的微生态环境。
——婉叶行动研究心得
在孩子每天的养成教育和自我管理中,教育者(父母和老师,以下同上)再有能耐也总有思虑不周的时候,所以成为孩子自我管理成长路上的角色我从来不会定位为保姆和顾问,我相信“顺势而为”,我更相信生活契机教育。只有充分地利用每个自然行为的发生,来积极引导孩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一种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充分还成长责任于孩子,我们的教育才会越来越轻松,孩子才会真正在每个发生中有所成长与收获。
(一)永远“下一步”
“老师,他又没带学具包!”“老师,我忘记带记号笔了!”每次课前物品检查,总会有零零星星的状况不如人意,不管老师如何提醒。教育不是万能的,我只能尽全力去做好。因为这个集体行为背后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家长的理念是否与我们一致?是否也会帮助孩子支持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成长?班主任老师的重视程度如何?……
一方面我认识到我想要的太过理想主义,但又是终极目标,我不抱高期待我接纳这些现状,所以我也不生气不受害,听到诸如此类的小报告总是笑笑,让这些当事者站起来。说实话,想要犯错不是每个人的本性,只是长期的惯性生活让他没有能力去做到一项新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我需要去理解更需要去强化这个行为的感觉——每个人没做好在初期总是有歉疚心理的,如果我们懂得去保护他们的这种愧疚心理而不是辱骂,那么孩子是可以通过这次体验成长起来的!
帮助孩子高绩效自我管理(二)“嗯,课前发现了这种行为,说明你们开始重视物品管理了。那么怎么做到上课有工具呢?”我把问题的责任抛给孩子。“借!”有快嘴会说。
“好!这是一个方法!还有呢?”说话互动的当口已经有热心的小朋友开始借物品给这位当事者了。“哇!给热心肠的小朋友加十分!”我转头问当事者,“你去跟同学开口借了吗?”
一般灵活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习得了这种人际互动技能了,但不排除没带又不怎么敢开口借的孩子。“我可以打电话叫爸妈送过来……”“哇!你很会召唤你爸妈哦,不过这的确也是一个办法!”对于这种孩子家庭教养模式就很快就能看出来,包办代替孩子成长的爹妈会培养出没有责任和担当的孩子啊,这个问题是需要跟进家长的。
“还有呢?”我总是有意无意培养孩子“一个问题至少三种解决方法”的意识行为,所以会追问。“还有……还有可以认罚!”鲜少会有这样的孩子回答,纯属个例,但我也会尊重这种选择,谁说不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担起责任来的呢?“很好啊,认罚之后会记得深刻些。不过怎么能做到不耽误上课又及时完成作业呢?你总不会没有筷子就不吃饭吧?”所以到最后孩子们一般都会通过互帮互助这样的方案解决问题。我都尊重,毕竟我的目的是让他们养成带好物品的好习惯,在这个养成过程中不去追究责任而是致力于解决问题这个才是我的首要目标,至于同伴之间的情谊建立那是小朋友之间自己会去互动平衡的,我不需要多插手。一般的孩子站出来两回也不需要再提醒了,事实的强化结果会让他主动去做。对于经常丢三落四的小朋友我就会跟进班主任或者家长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行为的根源了,总会发现这样的孩子身后一定有不怎么靠谱的家长,要么是父母“保姆”做惯了,要么是自己不重视,不过当我强化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价值之后,后续也很少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
帮助孩子高绩效自我管理(二)二、强化0.01的进步
在孩子长期的各种行为养成教育中,需要教育者耐心而又细心地看到孩子,需要看到每个孩子的进步,需要看到孩子每个0.01的进步。让每个进步看得见,不做“黑点”爸妈和老师,告别传统教育中的指责发脾气这个过程本身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个成长与挑战。对于这种传统教育文化环境的改变也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但只要方向对了,何惧路远?
“哟!今天**记得带全东西了!请问怎么做到的?”我会强化这个做到,让孩子去做到,并因做到而被肯定,这个过程同样会让孩子因为感觉好而做得好。
一般时候当事人会站起来分享:“昨天回家看了课表了。”“妈妈提醒了。”不管过程如何,做到就是一切都在其中了,“嗯嗯,太好了!下次保持哦!”在目前接触的孩子中长期不带工具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反复也会带齐的。
类似这样的行为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上课讲话,比如管不住自己往后扭的头,当然除了特殊问题的孩子,一般的这些行为问题在永远下一步的积极正向训练过程中是可以迅速纠正的。
利用人心的运作规律去办事,看到行为背后真正的根源再去对症下药,那么我们就不会纠缠于问题表面,更不会有负面情绪。永远透过行为去看到本质,去看到系统(家庭关系及教养模式)需要调整的点,就像针灸发力点中要穴,浅层问题多数都会迎刃而解……
帮助孩子高绩效自我管理(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