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治奥威尔的《1984》写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苏联肃反运动、法西斯主义的崛起等成为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书中描写了一个寡头统治下的高度集权的社会形态中,男主人公对人性的追求并最终被洗脑和蒸发的过程。了解以下20个词,你会基本了解本书所构造的社会形态。
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
在书中世界大体分为三个国家,故事发生的大洋国包括美洲、大西洋岛屿以及不列颠各岛、澳大利亚和非洲南端。另外两个国家为欧亚国和东亚国,欧亚国包括欧亚大陆北部,从葡萄牙到白令海峡;东亚国大致包含中国及以南地区日本群岛及蒙古。除了大体范围确定,三个国家的边界非常模糊,并长年处于一方联合另一方对第三方交战之中。根据书中描述,另外两个国家同大洋国一样,都是具有类似意识形态的集权社会。
英社(党)
政权的持有者。其人员又分为内党和外党。内党是管理者和施政者,外党是负责政府机构运转的工作人员。内党和外党扮演的是掌权者脑与手的角色。
老大哥
并未在书中真正出现,而仅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宣传品之中的领导者、崇拜的偶像。男主人公温斯顿对于“老大哥”是否存在持有怀疑,得到的回答是“存在”。但是经过洗脑之后,主人公已经失去了辨别真实与所灌输意识之间真伪的能力,所以老大哥的“存在”唯一能确定的是“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真理部、仁爱部、富足部、和平部
名称具有反讽意味的政府职能部门。真理部负责新闻出版、文化产业、教育等一切意识构建方面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篡改历史、伪造宣传。仁爱部维持法律和秩序,据后文,大洋国实际上没有法律(因为一切有形的文字档案时刻都处于被篡改的状态以便迎合“现实”的需要),其主要职能是思想监视、铲除异己。富足部负责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以确保人民处于饥饿状态。和平部负责战争。
思想警察
大洋国精神统治的工具,负责监视和消灭。“党员”终其一生都处于被监视之中,任何对现实和权力流露出怀疑和不满都会被思想警察发现并带走,进行残酷的拷打折磨。内党奥布兰是其代表,他对主人公温斯顿进行了为时7年的监视,使温斯顿误以为他是其实并不存在的反对派的一员,逮捕温斯顿后对其进行了残酷的虐待、洗脑。不同于被奴役和欺骗的群众和外党,奥布兰对于社会体制的认知是非常明确的,可以说是“真相”的持有者、“谎言”的制造者,因而,也是权力的维护者。
戈因斯坦
同“老大哥”一样未真正出现的反派的头领,人民仇恨的对象,也极有可能是为思想控制而特意虚构的人物,主人公温斯顿在奥布兰的手中得到“戈因斯坦”的著作,其中详细叙述了集权社会体制的本质和真相,然而,这本书却是奥布兰自己写的。
群众
统治者眼里愚昧的大众。主人公温斯顿认为群众身上仍有生命的活力、人性的残存,这将引导人民最终走上反抗的道路,然而当权者并不认为群众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被排除在权力之外,只吸纳那些“忠心耿耿”的人进入权力阶层,而具有反抗意识的人会被彻底铲除。而更深层的根源,是统治者通过遏制生产力的发展,使群众得到的教育维持在低水平,从而在意识上保持混沌和麻木的状态。
战争
因为集权国家的出现,大规模战争失去了必要性,三国仅是在边境处进行小规模但不停歇的战争,然而军备竞赛持续开展。战争成为统治者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武器生产的作用是消耗生产力和劳动力,拉低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使人民失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和意识进步的机会。
仇恨会(仇恨周)
规模或大或小的集会,向人民展示“敌人”的丑恶嘴脸掀起人们的恐惧和报复心理,对其进行抗议,并逐渐发展成一种狂热、疯狂的状态(中国人都懂的)。在仇恨周的活动中,最为荒诞不经的是掌权者临时更改了国家的结盟对象和战争对象,仇恨活动却依然如火如荼的进行了,只不过是改变了讨伐的对象,作者展现了这种集体的狂热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无意识的混乱。
电屏
在有的版本中也翻译成电幕。镶嵌于各种场所的屏幕式的监视器,如“天眼”一般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无法关掉,只能调小音量,除了监视,它还播放各种宣教节目,是精神控制的工具。思想警察、内党奥布兰不同于普通人,他有关掉电屏的权限,说明实际的权力者是凌驾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上的。
青少年反性同盟
一个以青少年为主要成员的禁欲组织,从“性”开始,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凡涉及家庭的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夫妻间只有“生育的义务”,孩子举报父母,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的悲剧。权力者破坏了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其成为一盘散沙,同时又把这种感情上的压抑引导并转化为对战争的狂热和对“老大哥”的崇拜。
新话
新的官方语言。基于语言是思维的基础,新话取代旧话,将使旧的思维模式变得不可能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适合于统治者的新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新语言的发明无异于釜底抽薪,是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
双重思想
一种超级思想欺骗系统,寡头统治者达成思想控制的终极手段。进行有意识的欺骗,同时又保持目标的坚定不移。知道又不知道,同时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随时忘记,随时在需要时记起,并非精神分裂,其本质是混淆人们对于真理和常识的基本认知,不再有自我,不再有立场,一切以统治者的需要为需要,以统治者的真理为真理。
温斯顿'史密斯和朱莉亚
在上述社会体制和思想控制下,温斯顿作为“外党”成员,他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并在伪造、篡改工作中了解到部分真相,然后开始寻求自身思想的自由,并幻想加入反对派的组织;朱莉亚作为“没有记忆”的青年,虽然并不了解寡头政治运作的系统,却天然对一切持有怀疑精神,她表面上对组织积极而付出,暗地里却勇于反叛。两个人情投意合,但是没有逃脱被逮捕被洗脑的命运。温斯顿被奥布兰施用种种酷刑进行精神破坏的最后,爱情是他最后一道理智防线,在101房间,奥布兰用他最害怕的老鼠(对温斯顿是老鼠,对别人可能是别的方式,总之是个人最极端的恐惧),击溃了温斯顿最后的理智,他背叛了爱情,被彻底洗脑,朱莉亚遭遇的是同样的命运,两个人分道扬镳,思想警察取得了改造思想的最终胜利,然后击毙了温斯顿。
悲剧性的结尾让我想到了《风声》,奥威尔对人性做了悲观的预测,而麦家却把最后的胜利给了“老鬼”。
有人说看了《1984》,自由就有了保障。抛开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我们看到所谓“自由”的最本质意义,是人性的解放。独立思想的能力,是我们寻求自由的道路,而亲情 、爱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是我们寻求自由的最终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