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85-01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第2-3段)

085-01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第2-3段)

作者: 王嵘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5-29 16:52 被阅读0次

卷十六

《黄帝内经》素问●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第2-3段)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作者:佚名时间:2012-02-15

学习时间: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

【原文2】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

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

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译文2】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

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

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原文3】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译文3】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

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

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

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

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85-01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第2-3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kf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