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697521/aebf985efd344c32.jpg)
情景,情景,先有情再有景。
就像金庸小说里说的气功高手,练气到了一定地步,落花飞叶皆可伤人。而文章里的情感、心理描写,写到一定水准,真是古道西风皆故事,小桥流水有文章。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并不经常在他的言语里,而是在他隐秘的内心活动中。”
描写好心理,不仅仅是文学家的事情,这个技能我们每个人都用得到。所谓情商高,就是善于理解别人的内心,表达自己的内心。
这时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表达心理感受的技巧,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但大多数像我这样的还是资质平平之辈。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先看看别人是如何描写的。
用的心理活动描写可以大致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我们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例一:《项链》片段
第一个例子是取自莫泊桑的《项链》,里面有这样几句话:
她(玛蒂尔德)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几句简单的话,把女主角玛蒂尔德是什么样的人向读者介绍得一清二楚。
例二:《红楼梦》片段
第二个例子是《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里的。
史湘云劝贾宝玉考一个功名,宝玉说是混账话,然后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这时林黛玉正好经过——
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最后,黛玉想到自己身体不好,怕自己薄命不能和宝玉走到头,不禁叹息。
曹雪芹通过喜、惊、悲、叹这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把黛玉的心理感受写得入木三分而合情合理。而且通过这次独白,不仅描写出黛玉的内心、她对宝玉的感情和她的担心,作者也明示了宝黛之间真正的感情,这就从一个人的心理到了两个人的关系。
在两个人之间表达表达自己感情和想法时,很多人觉得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理不出头绪。
其实黛玉的喜、惊、悲、叹四种情感,可以作为你的清单提示符,人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无非就是这么几种。
例三:《老人与海》片段
书中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就是老渔夫圣地亚哥。
他老了,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在第85天钓到一条大鱼。那条鱼太大了,圣地亚哥和它斗了两天两夜才把大鱼杀死。
但是当他把大鱼拖到岸边时,来了一群鲨鱼抢夺他的战利品,老渔夫拼尽全力击杀鲨鱼们,但他的鱼还是被啃光了,筋疲力尽的老人最后拖着一副鱼骨头回到了港口。人们看着骨头惊叹于这条鱼的巨大。
由于在大部分篇幅里只有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其实都是在描写老渔夫的心理活动。海明威的写作手法是用老人的独白(自言自语)来反映他的内心。
比如他在第85天感觉到有鱼咬钩时,是一种盼望已久渴望而又怕失望的心情。他自言自语地说:
来吧,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这是他在恳求鱼。但是很快他的手又感到没有了动静,鱼游走了,于是开始恳求。
求天主帮它咬饵吧。
它不可能游走的,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
等到鱼转了一圈又来咬钩时,虽然他知道鱼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但是这一次他没有敢说出声,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这种得而复失的担心便被描绘得淋漓尽至。
最后鱼终于咬钩了,他内心充满了喜悦:
它咬饵啦,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吃一顿。
等鱼把钩咬实了,老人喊了一声,“着(zhao)啊!”然后双手使劲猛拉钓索。
老人的整段心里活动就这样被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我们读起来很有画面感。
《老人与海》整部小说都是这样通过揭示老人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的。其中最有名的一段独白,是大家熟悉的这句话——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你看,这个例子,这个例子不仅描绘出了老人的心理,也传递出了海明威的心感受和他对人生的态度,小说里面的老人,不过是作者的化身。
海明威为这位老渔夫赋予了坚强、宽仁、勇敢而不服输的特质,也就是后人对海明威本人的评价——硬汉。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人物,他们在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下,依然勇往直前,即使失败也保持了人的尊严。老人的独白,就是这些人内心的独白。
另外多说一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的表白,其实是两种大家可用的范式:
一种是表达自己即在努力多次都失败后,终于看到了胜利曙光时心里的忐忑;
另一种是在遇到困难时自己给自己打气,或者在一群人中间给大家打气时,该怎么说话。
在历史上,麦克阿瑟说过“老兵不死”,凯撒说过“真正的勇士只死一次,而懦夫在倒下之前已经死了多次”。而海明威塑造了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
怎么间接描写内心活动?
接下来我们花一点时间讲讲怎么间接描写内心活动。这里面最常见的方式我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过描写行为来描写内心,比如你如果读到这样的话——“他站在那里,两眼发呆,又惊又怕,身体不停颤抖”。这样写,人物的内心想法就已经传达了十之七八。
另一种是借别人的嘴说出来,或者由别人的话产生感触和联想。下面的这个例子跟我自己有关。
我读到《倚天屠龙记》第二回最后一段,讲少年张三丰在师傅觉远大师去世后,和郭襄分别时,一个人不知道该去哪儿。
忽见一对小夫妻从身旁经过,那女子责备丈夫,说道:“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门户,却去依傍姐姐和姐夫,没来由的自己讨这场羞辱。咱们又不是少了手脚,自己干活儿自己吃饭,青菜萝卜,粗茶淡饭,何等逍遥自在?偏是你全身没根硬骨头,当真枉为生于世间了。”
然后她又说,“常言道得好:除死无大事”。
张三丰想:“郭姑娘说道,她姊姊脾气不好,说话不留情面,要我顺着她些儿。我好好一个男子汉,又何必向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这对乡下夫妇尚能发奋图强,我张君宝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
于是独自上了武当,成为一代宗师。
少年张三丰当时正在茫然之际,心思被那个村妇说出,产生了感触。
我读到这里,也就记住了“除死无大事”这句话,大家可能看到我在之前的专栏里这句话讲过很多次,出处便在这里。
以后,我每次遇到难事时,总想起这句话。这时候人的心思,和书中人物的心思,是相通的。
小结:
这一讲我们说了直接和间接的心理描写,文学大师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够把人的心思描写得很透彻。
通过分析各种描写心理的文字,你也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其实内心有相通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