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志业牵引的人生——王阳明小传

志业牵引的人生——王阳明小传

作者: 桐香万里 | 来源:发表于2020-06-30 11:25 被阅读0次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他的一生都是传奇,年少叛逆却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用兵,更能创立心学,影响直至今日明天。

一、立志做圣贤

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指的是立一生之志,即为自己选择适当的人生目标。王阳明所推崇的“志”,不是只顾个人私利的小志,而是儒家思想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12岁时,王阳明郑重地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见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摇摇头,认真地说:“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这一句话,就奠定了他以后要走的路。这种思想,可谓是他最终真正成为圣人的基础。

何谓圣贤?王阳明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二、勤学与求索

王阳明指出:“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勤学是王阳明让自己成为圣人的方法,为了成为圣人,他上下求索,孜孜不倦。一生数变,“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①出游边关。明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和骑射之术,为国效忠。15岁时,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他还到了蒙古族的部落,参加射箭和骑马比赛。回京后,便结合自己考察边关思考所得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

②新郎失踪。17岁时,王阳明到南昌成婚,新婚之夜,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路过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道士看了看他,就告诉王阳明他身体不好。道士一语中的,王阳明惊奇之下便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道士讲得精彩,王阳明听得入神,相见恨晚,不知不觉已到天明。

③求教娄谅。王阳明在婚后偕妻返京,路过上饶,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娄谅定居于此。王阳明便前去拜访,请教成为圣人的方法和途径。娄谅用很确定的语气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娄谅还告诉他,成圣的正途则是内圣外王,格物致知,王阳明顿如醍醐灌顶。

④格竹致知。受教娄谅之后,王阳明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便与姓钱的朋友一起去“格竹致知”。姓钱的朋友目不转睛地盯着竹子三天三夜,什么都没有发现,眼冒金星,一头栽倒在地。王阳明不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最后更是吐血晕倒在地。王阳明由此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⑤科举应试。经过几番跌跌撞撞的尝试和挫折,王阳明发现,成圣还是得有一定的平台。于是,他开始精研辞章之学,应对科举考试。20岁时,王阳明在乡试中金榜题名,但在来年的北京会试中落榜了。22岁,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热情地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诗歌打交道,并取得了一些小成就。

23岁,王阳明回北京准备第二次会试,但在第二次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当时,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禁不住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27岁,王阳明终于通过了会试,开始步入仕途。

⑥复归圣学。在应对科举考试的同时及之后几年,王阳明依然在不停地探索如何成为圣人。他几乎又将他22岁之前的各种尝试,又复习了一遍。

在第二次会试失败之后,在准备下一次考试的同时,他又开始用心钻研兵法,四处寻觅兵书来研究,每遇宾宴,则“聚果核列阵为戏”,想成就统御之才。在考中进士被分配到工部实习期间,他经办的第一个差事是为威宁伯王越修建坟墓。他别出心裁,以“什伍之法”组织工人进行协同工作。工余时间,还指挥工人演习“八阵图”。这种军事管理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建造效率大大提高。

26岁时,王阳明在不经意间读到朱熹的一句话如是说:“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这句话戳中了他多年来的毛病:始终不能坚持唯一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获得。于是他又开始重新学习朱熹的“格物致知”。但由于用心过度,又使得他旧疾复发甚至加重。这一次,他对朱熹的方法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

由于旧病复发,必须给予调理,他又一次开始钻研道家功法及养生术。他对道教的修炼,据说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甚至可以“预知”。

此外,他还下了一番功夫研习佛家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和方法。他希望在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由于修炼成效显著,境界大进,他曾经动过出家修炼不再入世的念头。但心里对亲人们总是割舍不下,恋念不忘。

一天,他游览杭州虎跑寺时,看见一位僧人正在打坐,据说其已不视不言三年。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冷不防一声大喝:“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禅机还是什么触动了和尚,他竟然睁眼“啊呀”了一声。王阳明盯着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问:“想念她吗?”和尚没有即刻回答,良久之后,才满脸羞愧地说:“怎能不想啊!”王阳明就和他讲,我们对父母的思念这种感情,是从娃娃时候开始就培养起来的,这是人之本心,人之本情。第二天,和尚收拾行囊回家去了。

正是割舍不下心中孝悌思亲之情,并认为孝悌乃人之本心,王阳明不再游移于要人抛弃七情六欲,背妻弃子,不符合人性的佛教道教等学说,而是回到儒学中来。

“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回过头来看,五溺正是王阳明成圣路上的艰辛探索,他左冲右突、勇于尝试、不断折腾,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也渐渐对各种学说的利弊有了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这一段经历也成为他成圣路上的重要的精神财富,为他今后的创立心学、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三、坎坷的仕途

王阳明的仕途很坎坷,他挨过廷杖、入过监狱、遭过贬谪、逃过暗算、受过冷落。正德初年,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胡作非为。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为仗义执言,大大得罪了刘瑾。他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打入刑部大牢,并谪迁至贵州龙场,当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暗中派人一路追杀。在钱塘江边,王阳明急中生智,制造投水自杀假象,方才逃过一劫。后来,他潜逃辗转至贵州赴任。龙场三年,身处蛊毒瘴疠、山穷水恶之地。刘瑾倒台后,王阳明被重新起用。先为庐陵县令,后入朝为官,再外放南赣巡抚,平定江西匪患,宁王之乱。晚年又抱病前往广西平定思田之乱和八藤之匪。但他仿佛是命招小人,即使他后来立下了那么大的武功,也总是招人暗算,被人诬陷。从他一生的仕途来看,他最后的结果是不错的,但是过程非常的坎坷,非常的不幸。

而他能穿越这么多的苦难,走过这么多的坎坷,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跟他的心学功夫是分不开的。他的《泛海》一诗就道出了其中缘由:“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或者简单地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不动心。

四、彪悍的人生

1、阳明心学

①龙场悟道。王阳明发配龙场,一住便是3个年头。惨遭此祸,心境本已孤独、寂寞、苦闷、悲戚。而偏僻、荒凉、寂寥、冷漠的龙场,则是举目无亲,衣食无着,更有蛇虺魍魉威胁生命。让人心生恐惧悲忧,万念俱灰,唯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顿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思考。他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他想从古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突破困局。

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他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

他还在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 “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王阳明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一天夜里,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吾性自足指的是人人皆有良知,无须外求。天理良知不在外在的万事万物,而在我们心中。向外求理是错误的。因为我心中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天地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不需外求。倘若心中无天理良知,那无论怎么外求都是求不到的。“心,在物(物者,事也)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无此心即无此理。”

但良知常为私意障碍遮蔽,所谓的“格物致知”指的是在事上正念头去私意(在事上磨)而实现良知,是要遵从内心的良知,在万事万物上正念头,正确的念头反过来又实现、呼应、光明良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

王阳明把心放在首要之位,至高之处,核心之地,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是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诠释,是对朱熹理学的拨乱反正。(朱熹的格物致知,强调的是从研究外部事物掌握事物的真理并提升到哲学层面,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则认为真理就在我心中,遵循良知去做事。)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笼罩在程朱理学之中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以“心”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创立的起点,他此后的全部思想与观点,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②知行合一。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应邀在贵阳书院讲学。在此期间,他在“心即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知行合一”的学说。

一方面,“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另一方面,“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也就是说,一方面,天理良知在心中,另一方面,“致良知”要通过外在的行动做事及内心感悟来实现。

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处(意)即是行。他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同时,意念之动落实在物(事)上,“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因此,他特别强调,要在事上磨。“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意志是怎样长成的?起先,年轻的时候,人就像一堆面粉,洁白、纯净、好看,但没有黏性、韧劲儿和分量,一阵风过来,就能吹散了。后来,公司内外、社会各方、黑白善恶、雅俗圆钝,各路神仙、各种力量都加入进来,就像往面粉堆里加水、使劲、搅和、揉捏一样,反复这般,纯洁的面粉就慢慢地被揉成面团了。这时候,开始有了韧劲儿、弹性、张力和分量。继续揉下去,就可成拉面了。一旦成了拉面,那么,用开水煮都不容易煮烂了。一个人的长成,就是从面粉到面团最后到拉面,不过如此而已。”

也有诗云:“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

揉捏捶打的过程,煎熬滚煮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事上磨的过程。

《传习录》上记载的一个故事,让我们可以对知行合一有更多的理解。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王阳明说:“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归根到底,“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功夫,不能割裂。所谓“功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功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

③良知之教。在江西剿匪和平定宁王之乱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就这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心学的哲学建构。

正如他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他指出,“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即天理。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

而“致良知”则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这便是王阳明版的“格物致知”。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

在王阳明看来,所谓“天理”就是内存于心的“良知”,而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用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这样就能认识事物的理,这就叫“致良知”。

他认为,人人都是圣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王阳明的《咏良知》诗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强调,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中心意旨就是:致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良知是心的本体,人在事上磨,人要知行合一,归根到底就是致良知。

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王阳明的悟道,跟他从不放弃做圣人是分不开的。无论个人境况际遇如何,他初衷不改,“我心良匪石,胡为欣戚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困顿的环境中,他动心忍性,反复思考圣人之道,终有所悟,思想惊险一跳,良知喷薄而出。黑暗顿时消失,光明随之而来。

2、讲学传道

王阳明很喜欢讲学,在仕宦初期当京官之时,就已开始讲学。悟道之后,王阳明便建立龙岗书院,开始在龙场讲学,把自己对圣人之道大人之学的独特感悟讲给随从们听,讲给当地的老百姓听,讲给闻讯而来的弟子门听。他安贫乐道,以授徒讲学、研习学问为人生最大乐事。他对弟子们说:“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茅堂好同住。”他还记录和勾画了那些其乐融融的讲习场景: “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夜弄溪上月,晚陟林间丘。村翁或招饮,洞客偕探幽。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为了激励诸生勤苦向学,他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必须遵循的四条准则:“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随着他的名声外传,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上司席书闻名而来,几番切磋深谈之后,豁然大悟,大为叹服,“谓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于是,他邀请王阳明前往贵阳书院讲学,并“身率贵阳诸生,以所事师礼事之。”

被贬龙场3年期满,王阳明被迁庐陵县令,在政务繁忙之余,依然坚持讲学。他甚至把课堂搬到公堂上,搬到案件审理当中。

有一次,王阳明捕获了当地的一个强盗头目。这个强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他还对王阳明说:“我死罪难逃,之乎者也、道德廉耻我不想听了,要杀要剐你就痛快些!”

王阳明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我也不跟你谈道德廉耻,我们随便聊聊。不过,今天天气这么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呢,当然喜欢这个建议,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还是热得不行!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愣了半天,又依了他。

强盗只剩下了一条内裤。不想王阳明又发话了:“罢了!罢了!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轻松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爽快了,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王阳明说:“为什么使不得?说明你内心还有一些羞耻感。这羞耻感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现呢?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随后,王阳明便因势利导,展开了道德教育。强盗被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伏法。

庐陵任职不到一年,王阳明奉命入京朝觐。其后6年,他的职位屡有变动,在仕宦之余,依然讲学不辍,弟子越来越多。有时候,就算是在旅途之中,所到之处,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开讲。

后来,在平定江西匪乱患、宁王之乱及广西兵乱匪乱时,在政务军务的空隙,他依然还是见缝插针地讲学。他在战场上足智多谋,善于攻心,而自己的内心却非常强大,不动如山,士兵在前线拼杀的时候,王阳明却在安静地给学生讲课,只有收到情报的时候才中断下讲课,安排部署作战计划,回来继续讲课。在评定宁王叛乱后,有弟子问他,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不决,不待人临诸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而平定宁王之乱其后归越的六年里,王阳明更是专意于讲学论道,其讲学盛况更是罕有。听众“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字者。” 其时,他的门人多达300余人。

一年(1524年)中秋之夜,王阳明设席宴门人。酒至半酣处,歌声渐起。这时,月光如洗,池水清碧,诸弟子兴致勃勃,王阳明也乘兴做诗《月夜》二首,寓教于诗,歌以咏志: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诗中借中秋明月之景,喻良知自能明辨是非善恶,不受外物干扰;又赞 “群英”聚会,勉励弟子以继孔孟绝学自任,莫负男儿一生。同时还表达了自己要继圣人之学,开创儒家学说新局面的一腔热情和决心。 第二天,当学生们前来致谢时,他又从这两首诗说起,借孔子的圣人之事,再一次向学生们讲述圣人之学良知之学。。

  后来,王阳明奉命前往广西勘处思田事宜,进剿“乱贼”。出征前一天晚上,弟子前来送别,他在天泉桥上给两位弟子留下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二天,这两位弟子又一路相送,直到富阳的严子陵钓台,王阳明又问答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可以说,王守仁一生除从事政治活动和学术研究外,主要就是从事教育实践。王阳明自34岁起从事教育工作,到57岁病逝时止,共讲学23年。其中有17年是一面从政,一面讲学,其余6年则专门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王守仁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他热心教育,办书院,办社学,颁布教规,亲自给农闲的村民和其子弟讲课。他的讲学足迹遍及北京、贵州、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广西等地。

他的课堂,在书院,在寺庙,在山野,在村落,在公堂,在战场,在山水之间,随遇而安,因地制宜,相机施教。他的学生,有老有少,有士子有官员,有山野村夫,有农工商贾。有多年相识的老朋友,也有素不相识远道而来的陌生人。有他的下级,也有他的平级及上级官员甚至是他的直属上司。三教九流,有教无类。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任何现代的传播媒介的情况下,他拥有忠实的弟子两万多名。

对此,后人有诗云:“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3、庐陵之治

在经历了贬谪贵州3年之后,王阳明被起用为庐陵知县。到庐陵后,他赋诗一首,反映了他要治理好庐陵,要实现“经略四方”的宏图抱负,要为百姓办实事的豪情。“万死投荒不拟回,生还且复荷栽培。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 ”

在王阳明看来,道德的高尚生活是“博施于民而济众”,是心系天下,利济苍生。他说,如果“坐视民困而不能救,心切时弊而不能言”,那还要自己坐到县令的位置上干什么。他认为,圣人就是要以天地为心,以百姓心为心,和天下百姓同甘共苦,匡扶社会,救国救民。

王阳明担任庐陵县令仅仅七个月,在这短短的七个月里,他迎来了一系列让人棘手的考验:民众因苛捐杂税集体上访事件、挤破公堂的集体诉讼事件、严重旱灾、疾疫流行、盗贼多有。他以民为本,亲民、爱民、保民,本着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的精神,迎难而上,推行了多项德政,成功应对了这5大考验。他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还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据载,他“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绝镇守横征,杜神会之借办,立保甲以弭盗,清驿递以延宾旅。至今数十年犹踵行之。”可见其治理庐陵成效卓著。

而他的心系天下利济苍生的情怀和行动在他的仕宦生涯中也是一以贯之。这不仅体现在他以后剿匪平叛的军事行动上,也体现在他关注民生、致力民生的作为上。

在平定匪乱的过程中,看到很多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抛荒弃田,无家可归。他心中深感不安,为了解除百姓的苦难,他跋山涉水,不辞劳苦,不畏艰险,驱除匪患战乱,还老百姓一方宁静:“处处山田尽入畲,可怜黎庶半无家。兴师正为民痍甚,陟险宁辞鸟道斜!盛世真如瓴水建,先声不碍岭云遮。穷巢容有遭驱胁,尚恐兵锋或滥加。”

而每次战争结束后,他都会为地方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致力于“内治”,尽力于战后民众生活与生产秩序的恢复与重建,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情怀在他下面一首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百里妖氛一战清,万峰雷雨洗回兵。未能千羽苗顽格,深愧壶浆父老迎。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功微不愿封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

4、三大战役

①平定四省匪患。当时在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四省交界之处,匪患严重。有大大小小上十个土匪集团,几千人几万人的都有,他们依赖于险恶的地形,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围剿胜利,势力越剿越大,危害已有十多年。其中有些匪首已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并不只是想打家劫舍,而是要翻天覆地改朝换代。朝廷多次派大兵征讨,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无功而反,苦不堪言。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受命征剿。他在做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之后,向上要了全面的控制权(行政权、指挥权、赏罚权),向下实行了十家牌法并自组新军。而后,他展开了心理战。于内“收拾人心整固之”,对敌“乱其心志疑惧之”。他伐谋伐心,善用诡道和奇兵,先是舍近求远出其不意灭了最远的一支土匪。而后又利用一篇招降书,招卢乱谢疑池,分而治之,逐个击破。最后在1年4个月的时间里面,用1万人的兵力搞定了所有几十万凭险而守的土匪,投入产出比极高。

②平定宁王之乱。1519年,处心积虑准备了15年的宁王朱宸濠,率领10万大军发动叛乱,当时手里无兵的王阳明迅速组织当地还未叛变的政府力量,临时拼凑一些乌合之众,前来迎敌。

王阳明先是造谣,声称各路大军正在奔向宁王老巢南昌,他还使用离间计,伪造宁王手下将领们的投降密状和答复宁王手下谋士投诚的书信,并故意让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落到宁王手里。

有人对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这些计策让宁王对手下谋士和将领们起了疑心,让宁王在南昌呆了十多天,延缓了攻打南京的时间,贻误战机。同时也为王阳明提供了准备时间。宁王知道受骗之后,挥军北上,迅速攻克九江、南康,然后围攻安庆。

而王阳明则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攻打南昌,通过攻心,使得南昌的防守快速溃败,占领南昌,迫使宁王回师救援。

双方大战于鄱阳湖,王阳明利用火攻打败宁王,并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至此,短短40多天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③平定广西之乱。在他生命接近尽头的时候,他又受命扶着衰朽残躯去处置广西的叛乱。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以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接着,王阳明采用“以夷制夷”策略,主要利用新招降的土司头目镇压了负隅顽抗的断藤峡、八寨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平乱之后,王阳明又上疏朝廷,提出了多项安定民心、巩固治安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王阳明的三大战役,是对他自己知行合一学说的实践检验,是他多年来精研兵法的完美结果,也实现了他少年时代地确立起来经略四方的慷慨之志。而他在战役中的指挥若定,智计迭出,攻心夺志,以少胜多,甚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他“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心学功夫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

五、“志业”牵引的一生

王阳明的一生,可谓是志业牵引的一生。所谓志业,就是志向使命之所在,一辈子要为之而努力、而奋斗的那样一种事业。志业,来自于内心的召唤,上天的召唤。你活在这个世上做各种各样的事,说各种各样的话,不是出于功利的考虑,而是出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王阳明确实是那种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从小就立志做圣贤,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且矢志不渝。

他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世俗的这些功名利禄之外,能够成为国家的脊梁,能够在历史上、思想上有那么高的地位? 原因就是三个字:使命感。

他为什么能在那种被排斥、被打压、被陷害的情况下还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呢?原因也是三个字:不动心。

而不动心既源于他的心学修为,也源于他的强烈的使命感。“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他立志要做圣人,心有大我,因此他能够把一时的个人荣辱、名利得失置之度外。他的天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使得他能够在面对阶段性不顺的时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包容和忽视,以一种圣人的心态和思想面对突如其来的忧患横逆。

王阳明一心把自己磨砺成圣人,此志始终如一。即使历尽坎坷艰辛,也从未动摇过成圣的信念。他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终于立德立功立言。追根溯源,在于他心有光明。正如他自己所言: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他的心无时不光明,并不是只有中秋节才如此。所以在他临终时,当弟子问他遗言遗教时,他微微一笑,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桃李有情需化雨,江山无语证良知。王阳明一生用生命践行“良知”,用生命来探索并实践成圣之道,而他用生命和心血创立的学说,其影响更是跨越时代与国界。在他逝世400多年后,一个声音在历史深处回响:“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相关文章

  • 志业牵引的人生——王阳明小传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他的一生都是传奇,年少叛逆却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用兵,更能创立心...

  • 5.9丨从王阳明,看如何用“志业”超越苟且

    账本: 志业如同天职,眼下的苟且只是暂时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志业。 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志业是成为一名圣人,而...

  • 王阳明小传

    王阳明,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阳明心学创始人,生卒于1472-1529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 发现人生志业

    亲爱的各位伙伴,今天的主题是【发现人生志业】 ️人生志业,就是能给你带来金钱、喜悦、丰盛与美好的人生最高道途,它人...

  • 学习PS了--写作100天第64天

    学习ps要从人生小传说起。 我以为PS入学是要讲自己的人生小传的,所以早早地准备了自己的人生小传。一个即将40岁的...

  • 创造💰

    Creating money Attracting Abundance 吸引丰盛与人生志业的灵性教导

  • 王阳明,如何用“志业”超越苟且

    一、“职业”与“志业” 我们昨天讲到了target和purpose,也就是具体的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远大的目的使命...

  • 我的人生志业

    很神奇,9月份连续一段时间忙忙碌碌不停顿,五行经络瑜伽班,飞北京上督导课,请假去深圳做优势工作坊的助教… 当这一切...

  • 人生小传

    大家好,我是书豪,我来自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河南南阳。 我的名字很容易联想到的意思是书中豪杰,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与书...

  • 人生小传

    大家好,我是夜猫叮当。叮当是大学好友给我取的昵称,说我是能满足她一切需求的叮当。而夜猫则描述的是我工作以后的生活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志业牵引的人生——王阳明小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nt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