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选来读的书,老实讲如果是我自己选,我是不会读纪实类题材的,这样的话无疑就错过了这样一本好书。
我去过上海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多也是在地下铁里跑来跑去,来去匆匆。长乐路更是没有听说过,更别说了解了。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稍有抵触情绪的原因,还是害怕对书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不熟悉,读起来怕是无趣。
实际上是我错了,买回书来磨蹭好了几天,趁闲暇捧起来之后,就丢不下去了,一口气读完——这哪儿是写的长乐路啊,这哪儿是写的超级都市的大上海啊,这明明就是在写你身边的某条路,明明是在写全中国的“长乐路”。
书中的故事不新鲜,书中的人物也很渺小,身边或多或少总会有相似的人,相似的事儿,相似的景儿。读下去的感觉就像是——扒拉开记忆里这些相似人和事儿,放幻灯似的,引得一顿唏嘘不已。毕竟我们都是在这边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也曾经眼见环境的变化,也曾经听过那样挣扎着的梦想。
我的记忆力的那条路,叫做“中山路”,地处河南信阳,曾经也是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曾经也是熙熙攘攘,现如今也砍掉了茂密的枝桠,拆掉了旧商铺。百货店变成了大型的Mall,冰棍儿摊儿变成了 KFC,盗版 CD 店变成了智能手机城。我们或许早已习惯这样飞速的变化,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或许就是我们这样小人物最伟大的能力吧。
感谢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这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审视。以前也不曾知晓“和平队”,读了这本书之后,或许可以读读其他队员的书,继续体验这种不同视角,看待我们熟悉的事情,所带来的震撼。
最后附上一张,许久之前,或许是二三十年前,信阳中山路的照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