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嘉倩在冰岛发的文章,说2013年的未来回到冰岛,现在2018年,她已经在冰岛工作了9个月。这让我有写深思。我有点不想看冰岛的照片了,我甚至想取关那些发冰岛照片的博主。因为我怕看多了,等到自己真的去的那一天,会失去了惊喜。
那一天,我在微博上发布了北欧生活;美国,前沿;香港,现实的话语。似乎是我自己在纠结我这一生的选择。然而,在这条路上,兜兜转转,我好像是最终落到了现实。想起前天,和goat在电话的时候,她说,我以为你读书是为了设计纯粹的追求。其实不是,选择香港,最终是因为现实的妥协,不,不应该是妥协。其实说,选择设计,是一种妥协,是一个折中,是在我那中二,什么不懂的时候,认为是一个折中的最佳之选。真正的纯粹,我想只有摄影。然而,前段时间,我也在思考摄影变现的问题了。
其实,在14,15年,16年到17年,这段时间,是一个自我的大的成长和突破。先是意识到了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去寻找,找到,学习,实习,再到申请。在这个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很多,那个大本里面的记录,几乎就是个人的转折的心里路程。很痛苦,包括现在。不过现在可能要少一些。是认清现状,知道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了嘛?也许是吧。生活的不易,在北京那段缺钱的日子,真的不好过。
现在,亦如是。每天在家的日子,时而低落时而激起。我和cat说,也许前方的未知是我自己唯一坚持的动力。然而这一步步的未知,是自己走出来的。就如爸爸那天和燕子姐姐说,我不去考公务员,因为我不是一个稳定的人,是一个不安定的人。
不安定的人,但是在北京那样的日子,我给芮芮的形容是一只在风催雨打下的刚出生的小鸡仔,那个时候很无助,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很脆弱,很不堪一击。所以在施耐德的那段日子,我是极度不安,渴望安定的。我也不知道那样的日子,我是怎么过来,好像,是那样的一顿自己煮的饭,那样雾霾天在小区的一次次跑步,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个人,我一直忽略了,是王子鉴。其实那个时候很感谢她在一旁的陪伴。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很热 心的和她交流很多问题。但是真的有一个人陪伴真的是很好的。所以那段时间,也让我对陪伴一次了解深刻。所以,施耐德的tianci姐再一次找我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否内心真的不想,是不是这样的原因。说到北京的脆弱,很大一部分就是施耐德这段时间把。而后的maimai,已经是得过且过了,是破釜成舟,状态已经十分不佳到麻木了。
所以,回到主题,关于生活。看到佳倩在冰岛的生活,其实会让我想到在北京的生活。这种感觉是,北京,曾经也是一个我很向往的城市,不是因为喜欢大都市,而是因为它的文化底蕴。一如欧洲给我的感觉,曾说留学的选择,会选择欧洲,因为它的文化底蕴,那样的历史。而我怕的是,到北京后我自己的真实状态。对那些想问的胡同,那些想要去探寻的地方,那些历史文化古迹,都被那迎面而来的种种压力和经历给击垮,这种击垮更多是面对理想中和现实中工作差异带来的,因为我想要的更多是自主和权利,实际是各方受限。还有一部分是毕业的压力,这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异。这种外在的客观,导致了我最初选择北京的初心,逐渐被磨灭。周末没有出去,宅在家,惶惶度过;生活打理不顺,作息混乱;兴趣爱好早就抛到一边。曾经对北京那么多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而想要到北京,再到实际到了北京后,对这些都蓦然,提不起兴趣后的无劲。这是我最害怕的。因为,自己的好奇心不再,积极不再,只有颓靡。
这一切只因为很多事情,我都想的简单,想当然,我并没有能力处理好很多事情。面对压力,我也只能那样的度过。而我怕的是,我会不会再一次到了香港,甚至被我称之为生活之地的北欧,也会这样。一切远超过你的预期,你的想当然。而我自己却没有能力去处理好。
纠结,不自信,怕麻烦别人,不敢,遇到困难需要好一阵子的缓解期,拖延症。这些问题,会让我彻底丧失了积极,丧失了对那些未知的渴望,对风景的迷恋,对文化的探索。一如北京。
我觉得,我越来越胆小了。我不再是那个“做你想做的事情,去你想去的地方”的人了。
年龄在增大,责任和义务在增大。生活,我也很未知。我还在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