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一中的老校区原坐落在维明路和水月寺前街的交汇处。出校门沿着维明路往沧州市医院的方向走,就能经过一家三联书店。记忆中书店在二层,除了教辅书之外,学生们最爱读的文学类、历史类书籍也不少。
真正爱读书的人,不拘在什么时候,都手不释卷。但对于一天8节文化课,还有4节早晚自习课的学生来说,读读考试科目之外的书,更多时候是逃离、是消遣,是喘一口气。一中每隔两周放假一次,中间那周的周日放假半天,不少学生就在这半天假期中去意明商场或附近超市采购牛奶、衣服、文具等,或者去三联书店逛一逛,找一本喜欢的书,站着看上半天。
那时候初读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深深被震撼。读书少的年轻人嘛,还是没见过世面,而文字的魔力又甚大,读后感慨万千又无头绪表达,只剩一种迷茫缠绵在心头。
但这些散文类是随手可以拿起,随手可以放下的。看到书店里那些精装的大部头,我常常想,要是有时间、有闲钱买上一套这样的书,细细读通透,那该有多好啊。大部头很多,我盯上了《史记》,在心里默默记了下来。
高考结束的第二天就开始收拾家里的各类书籍,很多练习册、教辅书被我扔进蛇皮口袋,让爸爸卖去废品站。心里也是惋惜的,高价买来的书就随着考试结束贱卖了。还有很多愧悔——不少课外读物,也只是一时兴起买了回来,可是并没有看完,更别说写读书笔记了。贪多嚼不烂,手里为未完成的书越多,越是觉得不从下手。
但爸妈从来不指责我们买书花钱多。也是在那个暑假,爸爸去沧州办事,问我要不要买一套书,我说那就买三联书店的那套《史记》,黄色封皮一共四本。当天,爸爸就带着那套书回到了家。
时光一晃而过,距离购书的2010年已是11年有余。那套史记我始终没有真正用心研读。两年后的2012年,云南大学的张美川老师带着学生们办读书会,阅读论语,我半途而废。现在又是10年光景。现在,我从《三字经》《千字文》学起,现在又重新学习《论语》。为什么人的成长之路总是曲折缓慢?为什么十年过后,我还是想重新拿起那些没有完成的书?
谁能说得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