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询优化
- 小表驱动大表(即小的数据集驱动大的数据集
原因:如下两个for循环,执行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放到mysql中,第一种执行,先对数据库建立5次连接,一次连接查询1000条数据,但是第二种在数据库中要建立1000次连接,一次连接才查5条数据,而数据库连接建立释放是比较耗性能的,所以小表驱动大表的来源就在此。
//第一种情况:
for(int i=0 ;i<5 ;i++){
for(int j=0;j<1000;j++){
}
}
//第二种情况:
for(int i=0 ;i<1000 ;i++){
for(int j=0;j<5;j++){
}
}
- in 和 exists查询,如何进行选择
假如有两个表,A表和B表,其中A表的数据比B表多,那么如果进行子查询
select * from A where id in (select id from B)
,相当于嵌套循环中的先查B,再查A,这就属于小表驱动大表。
假如必须要查A表中的所有数据,但是A表的数据比B表少,B表的数据比较多,那么要使用exists,而不能是用in,如下:
select * from A where exists(select 1 from B where B.id = A.id)
此查询是将主查询的数据放到子查询中做条件验证,根据验证结果true 或 false 来决定主查询的数据是否得以保留,此种情况也是属于小表驱动大表;
注意:A表和B表的id都要创建索引
提示:- exists(子查询) 只返回true 或者false,因此子查询中的select * 也可以是select 1或者任何常量,官方的解释是,执行时会忽略掉select清单,因此写什么都没有区别。
- exists往往可以用条件表达式或者其他子查询或者join来代替,那种最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结:当子查询的数据多于主查询时用exists优于in,当子查询的数据少于主查询时,用in优于exists。
- order by 关键字优化
- MySQL支持两种方式的排序:using index和using filesort
index效率高,指MySQL扫描索引本身完成排序。filesort效率低,使用了文件外排序。尽量使用index方式排序,避免使用filesort方式排序。 - 使用index方式排序,需要满足以下两种情况:
- order by语句使用索引最左前列(注意:select的列要与索引列相同)
- 使用where字句和order by字句条件列组合,满足索引最前列
例如:创建一个符合索引,test_code 和 gen_code。
- MySQL支持两种方式的排序:using index和using filesort
如果不在索引列上,实在用到了filesort,那么MySQL就要启动双路排序和单路排序算法:
-
双路排序:两次扫描磁盘最终得到数据,读取行指针和order by列,对他们进行排序,然后扫描已排序好的列表按照列表中的值,重新从列表中读取对应的数据输出,这是MySQL4.1之前使用的,两次读取磁盘io,非常耗性能
-
单路排序:MySQL4.1之后出现的,从磁盘读取查询需要的所有列,按照order by 列在缓冲区对他们进行排序,然后扫描排序后的列表进行输出,效率更快,避免了二次读取数据,并且把随机io变成了顺序io,但是会使用更多的空间,因为每一行都在内存中保存着。
注意:单路排序是比双路排序效率高,但是有前提,内存足够大,因为单路排序是把所有的字段都取出来,所有有可能取出的数据大小超出了sort_buffer的容量,导致每次只能取sort_buffer容量大小的数据,进行排序,排完再取sort_buffer容量的大小...反而导致多次读取磁盘io 。解决方案: 1.order by 时select * 是一个大忌,只select 需要的字段,而不要用* 1.1 当Query的字段大小总和小于max_length_for_sort_data 而且排序字段不是text|bolb类型, 会用改进后的算法-单路排序,否则会用老算法-双路排序 1.2 两种算法的数据都有可能超出sort_buffer的容量,超出之后,会创建temp文件进行合并排序, 导致多次I/O,使用单路排序算法的风险会大一些,所以要提高sort_buffer_size 2. 提高sort_buffer_size,不管用哪种算法,提高这个参数,都会提高效率,当然要根据系统的能力去提高, 因为这个参数是针对每个进程的 3.提高max_length_for_sort_data,会增加用改进算法的概率,但是如果设置太高,数据总量超过 sort_buffer_size的概率就会增大,明显症状是,高的磁盘I/O活动和低的cup使用率。
- group by 关键字优化
- group by 是先排序后分组,用到索引跟order by 一样,遵从索引最佳左前缀原则
- 当无法使用索引列时,要加大sort_buffer_size和max_length_for_sort_data的值
- where高于having,能写到where限定条件里的,就不要去having中限定。
二、慢查询日志
- 慢查询日志解释:
- 慢查询日志是MySQL提供的一种日志记录,它用来记录MySQL中响应时间超过阀值的语句,具体指运行时间超过long_query_time值的sql,则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
- long_query_time的默认值是10,意思是运行10秒以上的语句。
- 默认情况下,MySQL没有开启慢查询日志,需要手工设置这个参数,如果不是调优需要的话,尽量不要开启,因为开启会影响MySQL的性能,慢查询日志支持将日志写到文件
- 开启
- 查看是否开启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_query_log%'
,如果slow_query_log=off,那么就是关闭的, - 开启慢查询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1
,使用此语句以后,只对当前数据库生效,如果MySQL重启则会失效,如果要永久生效,那么需要修改my.cnf文件,在[mysqld]增加或修改参数slow_query_log=1和slow_query_log_file=你要的地址,然后重启服务器,不建议长期开启 - 如果没有设置慢查询日志文件存放位置,即slow_query_log_file是空的,那么系统会默认给一个缺省的文件host-name-slow.log
- 命令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此命令可以查看慢查询日志时间,可以在命令行里面修改,也可以在my.cnf中修改。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1
,设置为1秒,修改以后可能没看到修改,需要先断开连接,重新连接才能看到效果。 - 命令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Slow_queries%'
,可以查看有多少条慢sql - 日志分析工具mysqldumpslow,执行命令mysqldumpslow --help可以查看帮助信息,以下是每个命令的解释:
- -s:是表示按照何种方式排序;
- c:访问次数
- l:锁时间
- r:返回记录
- t:查询时间
- al:平均锁定时间
- ar:平均返回记录数
- at:平均查询时间
- -t:即为返回多少条数据
- -g:后面可以搭配正在表达式,大小写不敏感
- 例子1:得到返回记录集最多的10个sql
mysqldumpslow -s r -t 10 /var/lib/mysql/mysql-slow.log
; - 得到访问次数最多的10个sql
mysqldumpslow -s c -t 10 /var/lib/mysql/mysql-slow.log
; - 得到按照时间排序的前10条里面含有左连接的查询语句
mysqldumpslow -s t -t 10 -g "left join" /var/lib/mysql/mysql-slow.log
; - 结合 | more可以防止爆屏,
mysqldumpslow -s r -t 10 /var/lib/mysql/mysql-slow.log | more
;
- 例子1:得到返回记录集最多的10个sql
- 查看是否开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