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健康的说辞越来越多,真假难辨
致使现在创作者们
构思一篇像样的健康选文形同撰写论文
甚至,为了表明观点的客观性
还需在文章后缀一个参考文献
健康用语也常常成为被大家调侃的对象。
中国古典医学常遭质疑,
反对者们经常拎着一个方舟子出来溜
的确,方舟子的说法十分客观
但是,他却没有在否认中医的作用
那么,他只是证明了中医并不科学而已
要知道,不科学并不意味着「没用」
中医,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为何于近代,却成了“玄学”、“邪教”?
好吧,今天水叔就这个话题,
结合中外医学对于水的药理看法,
来说说,水这东西,到底该不该多喝。
多喝水,这个梗,到底该怎么玩。
话题:中医的科学性
尝有言: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道德经
水为万化之源,
土为万物之母,
饮资于水,食资于土。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本草纲目
中医无罪,罪在江湖医生~真理or谬误
现当代不乏有声批驳传统中医的科学性,诚然,以“科学”的手段,是无法对中医进行衡量的。
然而,所谓“科学”无外乎一是套有效性,或者说价值衡量体系,而并非人们脑海中所定义的哲学命题——“真理”。
那么,“不科学”
也并非意味着“谬误”。
来,你用科学告诉我!举个例子,自然科学很多命题是无法单纯借助科学手段证明的,它们需要依赖哲学的基础进行逻辑推演。
难道,这就足以说明自然科学的伪证么?
“不置可否,现代科学、医学,等一系列学科,在其成熟和体系化之前,其前身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巫术”。——《金枝》英国:J.G·弗雷泽
相互论证
就此“中医”并不是骗术、并不是凑巧,只是它并没有一套适用于它的衡量、论证体系,是长足的经验和感性堆砌后的结论以及假设。不妨认为它是一种名叫“中医”的哲学体系。
巴特曼博士著作《水是最好的药》那么,就中西方对于水的研究和描述来看
无论是水的药用价值,还是水的生活价值
双方的说法都在相互委以佐证
因而,可以很巧妙的发现,中医以及现代医学都十分重视水的生活及药理作用。
口渴?你怎么反应?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口渴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会选择先对“口渴”的状态进行忍耐,甚至在渐渐适应口渴的感觉后,会忘记喝水。殊不知,这样的举动是导致众多慢性疾病的根源所在。
口渴了?怎么办?巴特曼博士在书中提到:当身体处在缺水状态时,身体的自我保护机能会向大脑提供“口渴”的申请,但是大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将这种信息素供给到身体分支神经。在这样的时间段中,缺水的器官已经开始进入受损的第一步了。
细胞本身具有储水的功能,而让身体频频发出口渴的信号,是十分不明智的。人类身体的水含量超过75%,而当身体处在缺水的状态下,“聪明”的身体选择优先保障重要器官的水分供给(比如大脑)。
这就会导致依赖水分的机体功能暂时关闭或休眠,因为身体需要将所剩不多的水分储存起来,以便度过困难期。进而身体部分器官的脱水程度越来越严重,某些器官和功能的承受力就会达到极限。
长期令身体处在缺水状态,使得身体养分、代谢物等无法有效、顺利的置换,导致局部器官代谢紊乱,最终引发疾病。
而当疾病最终到来时,人的缺水症状将会表现得更加剧烈,甚至会以局部器官的疼痛来向我们传达补水的信号。
忍受口渴就意味着忍受疼痛所以,等身体发出“口渴”信号的时候,再去喝水,忍耐口渴,就是忍耐病痛。
纵观巴特曼博士的观点
无疑
在强调日常饮水的重要
那么:喝多少水?
怎么喝才?是合适的呢?
饮料不能替代饮用水
常见的饮料,如茶饮、酒精饮料、含糖饮料等,经常被人们用作解渴的代水饮品。
然,这些饮料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替代水。虽然饮料中的主要成分依然是水,然而其中的内含物:咖啡因、酒精等,是脱水因子。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饮用饮料后,人体的代谢量会大于饮料的含水量。也就是说,以饮料代替饮水,如同饮鸩止渴,只解决了体感上的口渴,而并没有满足机体的缓慢脱水症。
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无稽之谈!
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过滤血液。负担?别闹了,请参考心脏。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在日常身体水平衡状态下,每分钟有约125毫升血液被肾脏过滤,除了血细胞和少数高分子蛋白质外,绝大部分溶液经过肾小球滤出进入肾小囊。
这些溶液被称为原尿。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可以滤出高达180升原尿,是整个人体血液容量的40倍。但是,这么巨量的原尿最终只有不到1%,即1~2升不被重新吸收,而是成为排出体外的尿液(终尿)。
负担当然是有的,只要我们还活着,肾脏始终在负担着我们身体的运行负荷。
实验数据显示,人体健康肾脏每小时形成的最大尿量可达700~1000毫升,每天17~24升。
也就是说,每天【多】喝水达到这个数量以上,才能够给肾脏带来真正的负担。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会蠢到不喜欢喝水,但是我们的肾却不蠢。
想来一波水中毒?你可能需要订两桶我们商城的18.9L的桶装水,
且在24小时之内喝完,我们虽然不推荐,但绝对欢迎。
水中毒?这个要求真挺高的
“水中毒”发生的机制:体内水分大量蓄积,细胞外液渗透压(钠离子是主要阳离子)降低,引发低钠(低氯)血症。
水分会根据渗透压梯度缓慢进入细胞内,严重即可造成细胞水肿。脑组织和神经肌肉对细胞水肿最为敏感,可以引发颅内压增高、神经和肌肉兴奋改变,严重的可导致脑疝死亡。
“水中毒”说法哪里来的?
首先,每24小时喝水17~24升以内,肾脏可以从容应对,将其全部排除。只有超出这个量,才开始造成体内水蓄积。
正常血清钠浓度135~145mmol /升,虽然低于135 就称低血钠症。但要表现出水中毒症状,血钠需要低于125。
血钠从140降到125,血液只需要稀释不到11%。以血液总量5升计算,只需要每小时多喝0.55升,即1.55升水就会喝出水中毒。
这就是网络流传“水中毒”以及“八杯水”的根源算法。
真相血液并不是喝进去水的终点,身体的整个体液是一体的。血液渗透压降低,部分水分子会顺渗透压梯度瞬间进入另外两个空间: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并最终达成渗透压的平衡。
整个体液的容积并不是血液的4~5升,而是45升。那么,要真正造成水中毒,体内蓄积的水就是刚才计算值的10倍以上,即5.5+0.55升,超过6升。
6升+(17~24升)=(23~30升)。
就是说,要想喝出水中毒,24小时内需要喝下23~30升水。
以每小时喝1升计算,需要持续不断喝23~30小时。
WTHack?
30小时?岂不是超过一天的24小时?
因此,别说30升了,就是24升,以每小时1升的速度不睡觉不停歇地吨吨吨~
肾脏都毫无畏惧,照单全收!
只有超过30升的量。
才有可能会造成水中毒。
所以说,鉴于肾脏强大的水调剂能力,健康人每天哪怕喝20升,直观来说就是40瓶500ml瓶装水,或者80杯水(8盎司杯,也是我们通常喝水的杯子或中号纸杯)
肾脏都可以从容应对。So Easy!
Alert!
忠告:上述分析只针对健康的人群。对于罹患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来说,喝水的频次、用量,需要谨遵医嘱。
别等口渴才饮水
口渴是身体进入慢性脱水症的前兆,及时回应口渴已经对身体有伤害了,何况不喜喝水的朋友经常会将口渴症状强行延后。
且,身体经常处在慢性脱水症状的朋友,口渴的频率会明显下降,身体对于口渴的反应也会越来越不明显,从而导致慢性脱水症的恶性循环。
Bingo!
不喜欢喝水?恭喜你们。中大奖了,不仅有心脑血管等优渥礼品等着你,还为各位附赠消化系统疾病、肥胖、哮喘……应有尽有,包君满意。
给个方案?
喝!就对了!
从现在开始,不喜欢喝水的朋友们,强迫自己每小时100~200ml的饮水量。重点!敲黑板!饮用水!不是饮料!
喝着喝着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喜欢喝水,也时常感觉到口渴。那么,很遗憾,你的慢性脱水症已经得到了缓解,其他的慢性疾病也被控制了,离我们的“大奖”越来越远了。
饮料还能喝么?
当然可以,不过要讲求方式。
首先肯定是口渴的时候坚决不能喝,因为会加强脱水症状。其次,茶饮等自然饮品是的确对身体有益的。
茶叶养生。但不宜多喝但前提是淡茶,一般来说,水二两(约 100 毫升),茶半钱(约 2.5 克,一撮),泡绿茶,饮三遍(每次100毫升),比较合适。 发酵茶的用量则为两钱(约10克)。
2倍于上述的量,即为酽茶(浓茶)。浓茶喝多了同样引发脱水症,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糖、盐、咖啡因、酒精浓度过高的饮料会加重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症状。
聊到现在,大家仍然会感觉中国古典医学和哲学是臆想的么?其实,很多知识都是尚未被证明的真理,多了解一点并没有什么坏处。
当然,巴特曼博士的书籍内容非常之多,不仅仅解决了观念问题,也同时通过临床实验对众多慢性疾病的疗法及用药方式提出了建议。
同时对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方式做了探究,例如,无盐饮食等生活方式的弊端。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如何饮水的问题。
期待
如果大家对巴特曼博士的书籍感兴趣,不妨买一本来自己研究一下。如果没时间读这本书,我们也会考虑在之后的文章中,为大家做一个梳理,便于短时间了解饮水的妙处。
At Last,多喝水并没有错。是真的为你好!
润天下健康丨By-水叔,只为大家带来健康干货!
郑重承诺,绝对有防不胜防。┓(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