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写关于信息技术手段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的反思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基本在所有的新教师刚入职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讲新授课的时候一旦停电,那这堂课就等于停摆了。原因很简单,新教师还不太会自己从教材和教参中获取该堂课的有效信息,上课主要依赖于课件。如果遇到了电脑坏了或停电的情况,课件无法使用,那么对新教师而言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思考:原本课件的产生是为了让教师在上课时能够更高效、更直观的给学生阐述知识点,它本应作为教师的工具,但从刚才所说的情况看来,课件倒好像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展示课件的工具人。那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作为新教师,在日后的授课中又应该如何避免被课件所桎梏呢?
思考到这里,我又回想起了之前听过的梅梅老师的几节课。梅梅老师上课,很少用课件,她的授课内容大部分以板书的形式展示。但是这些板书各有各的出现原因,梅梅老师将其设计出来也有着自己的考量。时间久了,我发现,新一代教师们好像被课件、动画等新媒体技术产物给“驯化”了,离了课件就上不了课,但是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课件,讲的好的老师仍然讲的好。思来想去,我认为,比起课件,板书还是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教师在授课时绝不可只依赖课件,而放弃板书这一表现方式,因为会不会设计板书、知道在什么时机写什么样的板书,正是考验一个教师对教材了解程度的重要指标。
众所周知,板书和课件的作用都在于向学生直观的描述知识点是如何生成的,并标注重要内容。课件的优势在于它的展现形式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但是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无法适时更改,无法应对课堂中当场生成的新问题。这也是课件的根本缺陷,一堂课要想讲的透彻、讲的明白,老师是必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见招拆招”、随机应变的。一个课件在制作的时候不可能预料到课堂中可能生成的所有问题,那么在上课的时候,使用课件的老师可能会为了让课堂继续进行下去,而选择忽略那些课件中没有出现、但课堂中已经生成的问题。这也是我曾经犯过的毛病,这样一堂课讲下来,不仅自己感觉讲的不如人意,学生也听的一知半解,反而事倍功半。板书的优越性也正在于此,能够熟练运用板书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场生成的问题在黑板上进行勾画讲解。由于是老师自己动手书写,书写内容的自由度也就更高,对学生问题的针对性也就更强。如果老师对教材和教参足够了解,那么他就能知道课堂中学生生成的问题根源在哪,应该如何解决,该用怎样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隐藏在课堂背后的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全部可以通过课堂生成的板书呈现。也就是说,板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这个老师“会不会讲”,只有抓住了该堂课教学精髓的老师才能写出一语中的的板书,才能真正做到“会讲”。
现在我也开始慢慢学着改变离开了课件就不会上课的情况,学习怎么设计板书,怎么用好板书。路漫漫其修远兮,看来想上好一堂课,方方面面的细节都体现着教师的水平,我要努力都过关才行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