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世界最著名微表情心理学家Paul Ekman 名著Emotion Revealed,近一周下班后的大块学习时间也没能形成读书笔记。而且最近可能阻抗也比较严重,一直有意无意地拖延,这不,每天零碎时间已经阅读好几本其他书了,今天和那两只聊天,她们提醒我既然同时在阅读其他书目,可以先写其他书的笔记,在信心提升的基础上慢慢提高这本英文书的效率也是很不错的。
有鉴于此,我选择了印象比较深《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几天前,当我还在各种简单剪刀加浆糊的微表情著作群中烦恼挑选的时候,这本书的宣传文案让我眼前一亮:本书作者姜振宇经过 8 年研究积累、与 15 家司法机构合作、基于 600 小时刑事案例录像,分析了世界上共通的 6 种情绪及对应的微表情特征(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愉悦);用丰富的案例和科学的阐释帮助读者精确、深入剖析面部“小动作”。
这样的陈述剪刀派是不敢用的,打开书的第一页开始浏览,立刻被他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吸引。很快成了我的第一休闲读物,然后惊喜地发现《身体语言密码》中让我质疑的部分,作者同样进行了质疑并做了深入解析。今天和那两只聊天时,提到这本书的作者,博学的她们说“那哥们在腾讯有课程吧,很出名,之前他的书特别贵。”我到百度搜了一下,发现作者大大实在是太帅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写笔记。
帅帅的姜振宇大大1、精妙的逻辑思维
A因为前两天刚看完《学会提问》,所以逻辑思考被我用在所有的情景中,当然阅读的书肯定是最适合应用这一思维的了,比如各种“FBI教你”的书,几乎都没有什么逻辑可言,简单断言加重复,无论证,越看越像算卦的书,400多屏的内容简直是浪费汉字。但是这本书在提到以往微表情案例分析时,会更多地关注分析逻辑是否得当,比如书中对克林顿否认与莱温斯基有染的案例,心理学家指责他说谎的理由是他食指指向的方向与眼睛和诉说的方向不同,这分析被所有人不假思索地接受,并且随便用到生活中。作者这时候想到的事“没有人探讨这一结论的深层依据是什么”“这个说法有道理吗?”看着作者的深层次依据的绝美分析,有种想拍大腿的冲动。eg. 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学者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学者们,2009年在期刊《Motivation and Emotion》上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演讲时面部微小表情带来的影响。得出结论“微表情对于总统的演讲感染力,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作者提问“这个发言非常有可能是提前准备的,总统之前经过有意识训练,那这个反应明显就不符合‘单向表达不分析’原则”,这个案例反倒“很好地说明了‘潜在表演”的误导性。”
2、适合中国国情的思考
在握手的动作和方式上,作者提出了很新的解释:国外人握手的礼节是为了显示我没武器,我是安全的。(所有的书都这么写)但中国古代有严格的尊卑等级观念,所有相应礼仪要显示出尊卑身份之别,哪用得着隐藏匕首那套呀。这个理论和思考还是很少见的,其他关于微表情的书很少会从中国的国情去考虑。看到这部分,我特别想发表一番有意屏蔽逻辑的意识流表述:出身名门就是不一样,名校的高素质训练让他的基本素质过硬,出身人大和北师大的作者绝对没丢这两所高校的人。
3、没有复制其他书籍中的知识硬伤
我在《身体语言密码》部分发现作者外交知识的缺乏,作者竟然提出了“强势位置”的提法,即在握手时站在左侧位置就是有利位置,并以普京等各外国们外交活动的照片为例,认为左侧的那些首脑“抢夺了先机”。国际外交礼仪是以右为尊,所以主人都会把右侧的国旗、站位让给外国国旗、元首们以示尊重。本书作者在这一点上很好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站在左侧的政要们是把可以拍到正面照的机会让给了右侧的人。可见作者不仅不抄袭,而且知识储备丰富。
4、新版本提出了更好的“问题”
2013版本比2011年版增加了一章,作者提出了几个特别棒的问题,并给了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是进入微表情不能绕过的部分,但是如果作者不提,读者可能就意识不到。“微表情”的“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产生“微表情”呢?因为有法律、关系破裂等限制,你不能恣意妄为地去表达所有的情绪,所以你要做一些伪装,但是内心真正的情绪虽然转瞬即逝但会留下痕迹,对这一微表情的探查,可以了解当事人当时的心情。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前提“单项表达不分析”,就是指对方做给你看的东西,比如政客演讲表态和演员表演,因为理论上可能100%是“表演”。我们要分析的微表情是必须是接受刺激之后的反应,这才是有效刺激。作者还强调判断微表情一定要有基线的,“严肃地说,没有基线的分析,都是哗众取宠。”你和我一定道听途说过“说话时眼珠往左边转的人就是在说谎”,但是这个断言忽略了人的习惯,有人习惯就是往左侧看,那么这个判断就是有问题的,所以要以其平时的微动作作为标准。
5、八大反应类型
这八大反应类型才是本书的核心,我们以前星星点点学到的微表情知识多数都会在本书中深入分析,并有相关案例补充,十分便利于理解。
A. 安慰反应:不舒服或不自在时,心态呈现出减弱态势,努力挽回局面。
安慰反应具有两个必要特征:一是动作和言语表达无关,没有辅助表意功能,二是动作能够让行为人自己感到舒适。经典表现:说错话之后的掩口,支支吾吾的时候揉鼻子,紧张期待时搓手。
B. 冻结反应:对方心态大幅减弱,呈现害怕状态。
冻结反应具备两个特征:动作频率降低和幅度减小,也就是变少和收缩。完全冻结就是所有动作停止,同时身体呈现收缩姿态。
收缩姿态的典型动作包括:耸肩、脊柱弯曲、双手拘束、双膝并拢、双脚踝并拢等。(求职应聘中的坐姿)
C. 爱恨反应:喜欢靠近,不喜欢远离。
逃离反应显著特点:面孔远离刺激源,因为面对的事负面的刺激源,所以在远离的同时呈现紧张状态,不松弛的面孔、视线、呼吸,以及身体不会松弛,四肢很有可能保持紧张状态或阻隔状态。逃离后视线方向:向上(消极逃避);向下(隐忍逃避,有攻击性可能);对视(顶撞对抗)。
总结: 看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和评估为:轻蔑、反感、排斥、惶恐、害怕等等。
亲近反应可以分成试探性的小幅度和低频率,和获取性的大幅度与高频率。在不明结果的情况下,通过尝试性的动作进行干预,比如侧耳倾听;在对结果有确定性判断后,通过剧烈运动表达并获取结果,比如表达热情欢迎的拥抱。
D. 仰视反应:心态变强,对刺激源不接受、不服气、不认输,对抗性增强。
经典表现:下巴线条和颈椎的夹角可以作为判断基线,夹角增大。
负仰视反应:愧疚、难过、无力感,弱势心态。
E. 领地反应:统御和控制的强势心态,非常自信且有掌控感,承压能力强。
表现:肢体扩张,松弛自在,挥洒(动作幅度大、频率不高)、自卫(愤怒,战斗反应)
F. 战斗反应:战斗准备、战斗发力和防御保护。
战斗准备:暗中发力,握拳、抓握手臂、两手指大力对顶、咬牙切齿、拉拽自己的衣饰、脚踩碾压或者用力捏自己手里的核桃等等。
战斗发力:强势心态,将不起眼的力量发挥到外界对象上,但往往不会直接指向刺激源。手指的戳点动作、敲桌子、拍桌子、甩书本、墩杯子、摔手机、摔门等等。
防御保护:躯干弯曲、手脚四肢实施隔断,同时还会自然出现躯干的扭转,以避免刺激源直接侵犯胸、腹、生殖器一面。
G. 胜败反应:胜利心态的人,会变得神经和肌体都很兴奋,充满着能量的支持。眉毛动作多,眼睛灵动多变,会不断观察值得注意的人,得意地炫耀和示威。
H. 呼吸反应
呼吸增强:尽管表面平静,但内心和身体正在兴奋起来,平静只是刻意控制的结果。
深呼吸的抑制兴奋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