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富为是者, 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以富为是者, 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作者: 芷11 | 来源:发表于2021-12-05 23:20 被阅读0次

文:佳淇

01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 ?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他依然没有悟道。所以从鲁国南下到沛地拜见老子,就是想学习如何悟道。

老子看到孔子,问到:你怎么来了?我听过你,你是世人称颂的北方贤人!你也得道了吧?

孔子曰:“未得也。”

孔子想都别想,直接说到:没有。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

老子看着孔子,问到:那你说说你都做了什么来悟道呢?

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孔子回答到:我执着于法度礼数,可是经过了五年,依然一无所获。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老子接着问到:然后呢?接着你又做了什么?

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孔子说到:我执着于阴阳变化,想要通过阴阳之变来悟道,就这样过了十二年,还是一无所获呀。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 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 ,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老子听完孔子的话,就开始给孔子讲其中的道理。他说:我相信你的话。

道,如果可以拿来上贡,人们早就献给君主了;如果可以用来报恩,儿女们早就回报给父母了;如果可以用言语诉说,没有哪个人不去告诉他们的兄弟;如果可以代代传承,祖辈们没有不想方设法传递给他们的子孙。

只可惜,道看不到,摸不着,实在无法传给他人,因为它和具体的实物不一样,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如果人没有内在的自我觉悟,即便道显现了出来,也无法感受到,道自然就流失不见;相反,如果一个人心中有道,但是却不通过外在的实践来得到验证,不断修正的话,道根本无法推行下去。即便圣人内心体悟了道,如果不被外在所认可、所接受的话,圣人宁愿披褐怀玉,韬光养晦;相反,如果道从他人那里得来的,而自己心中并不曾悟道,那么圣人就会充耳不闻,顺其自然。

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认为道不可外传,“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言说,只能用心体悟,遵循道,来应对万物的变化。真正把握道的人,不以此自居来教导他人,不是真正通过内心感悟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对于他人所传言的道,如果不入心,自身无法体悟,就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了得道而外求于他人、他物。

02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 ;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老子接着说到:名声,是用来处理公众事物的工具,所以不能单单只为了名声刻意求取。仁义,是历代先王在得道路上的临时居所,歇息的时候临时居住一夜,但无法长久依靠仁义。否则,就会招致社会或他人的谴责。

古代的至人,把仁当作经由的道路,把义当作临时歇脚的地方,最终他们的目标是悠然于逍遥自在的境地,生活在简朴的田野,立身于不施给的园圃之中。如此才能逍遥无为。简朴,自身就容易满足;不施与他人,就没有过多耗费。古代的人把它称作是探求本真的遨游。

名声,是社会给予的,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过于贪求名声,不仅会被名声所局限,也会受制于外在的需求改变自我的内在,从而被名声所限制,背离大道。

仁义只是通往大道之路,并非大道本身。通过仁,能够去除我与他人、他物的对立;通过义,可以验证仁的实践。通过仁义达成和天下万物的统一,在和万物的统一中,少私寡欲,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不为外在的需求所局限,从而超越仁义之上,实现彻底的内在精神的自由。

03

以富为是者, 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 ,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老子又说:如果一个人以财富为追求目标的话,面对高官厚禄,一定不会让给他人;如果他把自我显赫、展示自己的才能作为目标的话,面对高官厚禄,自然生怕别人夺走;如果他掌握着权力的话,一定牢牢把握,生怕被别人剥夺。守着利禄、名声、权势,唯恐丧失,因而整日患得患失;如果放弃这些东西的话,又会悲伤难受。

所以终其一生,心中没有任何明察,眼睛只盯住那些无休止追逐的外在东西,就会被这些东西变成工具,你想利用这些东西来操纵和控制别人,反而会被它们所利用。这样的人只能算是受到上天惩罚的罪人。

人只有超越外物,超越声名、利禄、权力,才能保持内在的精神自由。超越外物,满足简单的生活,不受物质等外在东西束缚,才能保持内心宁静,保持自我的本性,以宽广的心胸接纳一切,没有自我和外物的界限,才能真正做到无为,无为才能应对一切变化。

04

“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 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最后,老子他说:怨恨、恩惠、获取、给予、劝谏、教化、生存、杀戮、这八种作法,都是用来端正他人的工具,只有不断遵循自然的变化,心中没有阻塞滞留的人,才能够真正运用这些手段。所谓正,就是使自己内心端正。如果自己无法端正内心,那么智慧之门就永远不可能打开。

治理天下离不开怨、恩 、取、与、谏、教、生、杀等手段,如何对待恩怨,如何分配财富与求取财富,如何对待他人的劝谏,如何指导和教诲他人,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并惩戒阻止社会发展的行为,这些都是具体的事务,都要采取具体的手段,手段本身只是工具,只有端正自我,不拘泥于手段本身,认清手段背后的本质所在,才能打开智慧之门,以自由的精神和万物为一,从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以此治理天下,实现万物和谐共生。

相关文章

  • 以富为是者, 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文:佳淇 01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 ?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 信诚清静

    以信为门,以诚为匙, 以清为本,以静为根。 信者,不疑之志;诚者,不二之心; 清者,不迷之念;静者,不妄之神。

  • 达摩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道的本质是寂灭,因此修道的人以不驻留于各种相为根本来进行修持。 故经云:寂...

  • 安民第三

    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使民不争功名,反自然。 人...

  • 解字:鍳、革、

    鍳:鏡也,古以水照物为鏡,铜为鏡,唐太宗又以人为鏡,以史为鏡,古時贫者无鏡,须借镜,借鉴是也。后以玻璃水银为镜,显...

  • 杨朱

    作者:列御寇 杨朱游于鲁,舍于孟氏。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

  • 罗织经事上卷二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忧,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

  • 事上篇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

  • 世界需要争论

    争者,面红耳赤,声嘶力竭者为下;表理而争,直抒己见者为中;以理为据,令人信服者为上。争者,勇于表达己见,不人云亦云...

  • 万维钢也万万没想到

    形意拳家李星阶说:“拳术以气为贵,短兵以剑为贵,长兵以枪为贵。世人言近日善者,拳术以孙禄堂先生为绝,剑术以李景林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富为是者, 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zw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