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从日常问题中独立思考

学会从日常问题中独立思考

作者: Mr_Biao的写作园地 | 来源:发表于2021-09-06 13:54 被阅读0次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总是与正规学科的规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只要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不管它是可以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意识中想到的,其实都有对应的学科门类研究。可以说,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各种意识和行为方案的展示、设计和变动,正是学科可以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所在。仔细想一想也是,文字或学科,不过是对人类经验的某种抽象的提炼与总结。从最抽象的数学到一些宗教哲学,每门学科的发展,莫不是从展示、解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开始。从《论语》到《道德经》,到《九章算术》等皆如此,至于其他如医学、文学著作也带有更明显的记录历史,解决疾病等实用的特征。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变得不太会思考了。以为书本上教授的就是全部,或者把书本上的问题与现实问题,完全隔离来理解,谈到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已经不容易,要是谈应用会更加的困难和复杂。这些问题,归结到根本,可以说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就是教育并没有起到解放人的思考力,而是更加固化禁锢了人们的思考力。随着经济的日趋复杂,对高端的技术,或是各种现象的融合贯通会更加重要,所以,学会如何从现实中提炼问题,发现问题,是一项更本质的能力。许多人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更谈不到解决了。据某位著名博士学者所说,我国的科研水准,清华大学距离麻省理工,至少有五年的差距,虽然不能完全按照时间差距来折算,但如果非要有个衡量尺度,那这个是个可以基本度量的差距体现。一流大学的水平,更多是能不能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别人已经现存的问题。以往我们的知识机构和科研可以照抄别国,但是越是到了只能依靠自己思考提出前沿问题时,不会思考和提出问题,变成一个很明显的阻碍。有这种问题意识,比自己解答了多少题目,更重要。有这种问题意识,才能够促使自己的问题出发点,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而不是漂浮在现实上空的空洞词语。

    拿一件今天发生的事情来举例。比如,今天有几位下一级的新生学妹问我一些选课的问题,就是怎么选择自己更喜欢的老师。由于选课系统有人数限制,一个班只有70个名额,总共是8个班。而我们上一届是300人规模,一个班是60人的名额,总共6个 班。招生名额的增加,本身就是一种分配机制的重新设计问题。而每个人对选择的喜好维度不一样,有的喜欢学术水平高的,有的喜欢更容易考试过的,还有的是喜欢老师长的好看的,有些纯粹是为了与同学一个班,各种不一样的选择理由。这种分配机制,表面上和钱没有关系,实际上由于存在差异,就有会好中差的分别心,只是没有用量化表来评分而已,选课其实也是一种争取自身权益和利益的选择。对于没有选到理想课程的人,有人伤心懊恼,有人郁闷难堪,这种分配机制的背后,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有人说,一来可以增加优秀教师的选课名额,比如原来70人的,增加到90人等,一来是另外外聘一些其他优秀教师,增加优秀师资供给。但是增加其他师资供给,会挤占目前现有老师的选课人数和课时量,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方的利益有损害。增加人数,从70人到90人,虽然是同样的老师授课,但不同的规模(从70人上调到90人),导致整体教学质量的妥协和降低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会对原来的70人不太公平,为了新增的20人,是否可以适当降低课堂效果,这个问题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有时候,为了不使得人们有过分的“分别心”或对利益的追根究底,适当地隐瞒相关信息成为一种避免冲突的选项。比如,不要对教师的背景有过度的展示和区分,让大家觉得每种选择的结果都差不多。。这种隐藏信息的智慧,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但却是一种消极的解决方式。《道德经》上的“使民不争”,其实也是隐藏信息的一种解决争端的办法。从智慧的本质来说,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是可以应用到很大的“大事”的解决智慧上的。不止有一个人说过,很多大学教授的智慧,其实比普通老百姓高不了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因为智慧,是人人天生都有的,教授的智慧,用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上,未必可以有那么贯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从日常问题中独立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be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