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小插曲
周六晚上的课程,昨天晚上才听完。加入新网师136天,今天是打卡第134天,一次没有打上卡的原因是正好夜里零点发布,另一次是昨天晚上在老家我妈那儿住,因为我粗心拿错充电器,手机没能充上电。不遗憾,因为我收获更多温暖:国庆节走后才见到一直在郑州住的老妈。本来爸妈想昨晚就回郑州照看侄子侄女儿,因为我去了,想陪他们说说话,禁不住我劝说临时决定今天早上四点半出发,才挤出了一点儿奢侈的暖心相聚的时间。有时候真的想分身有术,总感觉陪伴爸妈左右孝敬的时间很少,日常只是电话视频的关心居多,更多的时间是被孩子工作填满。最幸福的是爸妈身体康健(老爸血糖高一些),心态精神都挺好,这是我们做子女的福气,只是我们真该学着长大,让现在还是一腔热情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爸妈卸下负累和重担,享受生活。一路上爸妈聊的话题都是侄子侄女儿的乐事趣事:佳妞爱涂涂画画,旭旭跟着音乐跳的搞笑…不管多大,在爸妈眼中,我们始终是被宠溺的孩子…
秋季课程开始听王小龙老师讲《教师阅读地图》,特别佩服王老师深入精彩的讲解,这次他讲授的《构筑理想课堂》更是加入了文本的事例,更为形象的解读了朱永新教授的年度叙事,虽然很多内容还需要理解反复消化才能吸收借鉴,但受益匪浅,我把所摘录的笔记思考梳理复盘如下:
引入: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深层追问何为一堂好课?
传统教学模式的好课有四种:
1.公开课,授课教师或者参与集体备课的教研组能因此获得成长;
2.公开课背后是应试教育搞题海战术的,“以讲带练,以练带讲”,我们的教学常态是观摩公开课,平时题海战,只要能出好成绩的课就是好课;
3.实战派是将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比如洋思—杜郎口的课堂;
4.学院派的研究者有王荣生、叶澜等人,对一线课堂来说是很及时,如果对一线教师没有得到合理的学理解释,容易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办法对理论进行移植和理解。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就是在与以上四种对话中理解、吸收、调和、综合,扬弃来构筑的。要具备公开课的活力,让这种课扎根于日常课堂,又能出成绩,更人性化、科学化,简洁、自身经得起学理解释,对接到教学实践。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守株待兔》为例,任何一位教师准备一节课,开始考虑的肯定是教学目标。
国家课程标准的发展,开始是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维度单一;后来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重维度,注重知识教育;现在又提出核心素养,多出来一个维度——人的维度。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教学目标分三类目标:
A类目标是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
(1)课程标准、单元导读(对接)
(2)文本类:文本价值的挖掘 可以用来作为学生对文言初次感知的文体,也可以按单元要求结合画面讲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寓言讲偷懒,不劳而获,有人认为在讲侥幸,偶然与必然,
问题类:大概念 问题解决,形成知识结构,陈述性内容:是什么,包括概念,事实,原理;程序性内容,怎么做,包括过程、步骤、计划。
(3)学生实现的可能
可以用来作为学生对文言初次感知的文体,也可以按单元要求结合画面讲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寓言在讲偷懒,不劳而获,有人认为在讲侥幸,偶然与必然。
我们解读的和学生解读的相差多少,我们常规教学的解读和学生自行解读的相差不远,学生就已经自主实现了教学目标,我们所定的目标就没有发挥文本价值。
《守株待兔》寓意深挖,在看似结束的地方追问:宋国的这个人到底傻不傻?
这就要求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相互交织,基于知识方面的,还要有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制定的目标对学生怎么样的。思考教与不教是不是一个样。如果设定的目标学生自主学会,就不能推动学生思维,教这篇和另一篇一样吗?如果一样,说明目标设定过于宽泛。
B类目标是教学核心目标,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
C类目标是随着性目标,延伸性目标,思想情感价值观多属于此类目标。
三维目标的框架模型:确定教学目标,解决去哪里的问题,接下来解决从哪里出发 。
(已有知识)事实上,学生是带着有关世界如何动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初期理解没有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就算通过死记硬背表面看起来已经掌握,但他们实际能力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提升。
预习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调取学生已有理解,重视学生预习,是起点,也是教学最终目标,学生学习能力就体现在独立预习的基础上
预习的特点:预习案不仅仅是为教学做基础准备,而是全面针对教学目标,是学生以现在能力直接面对教学目标。
语文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让学生形成文本的独立观点,准备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数学科则精挑细选,合理安排,将达成目标(解决问题)所涉及的题型作一穷尽,形成促进能力搭建的梯度。
给予学法指导。在预习中就渗透各种学法的指导,形成积累与训练。
预习单朝向教学目标,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学目标应超越学生平均水平。出示自己做的《守株待兔》预习单。
接下来师生共同进入课堂,完成对话。有效教学框架就是在课堂追求高效。目标制定,预习单设立都是为教学环节做准备。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这一部分的特色是分两栏,左手一栏是教学板块,作为教师主导的集体的教学流程,另一栏是从个体学生的角度,规划出完整的独立学习。
导学案
分板块,注上本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
定行为,指向课堂上师生各自需要发出的直接教学和学习行为
很多教师课堂随意发挥,浪费时间,完不成目标,课堂时间不容浪费,进入课堂之后,就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指向行为,学生要有明确的指向行为,左手是教学板块,右手栏是学生课堂练习单,学生要做哪些。
这节课还没有结束,可以有作业巩固,教师对本节课做教学反思,评估。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如期达成,达成与否,是什么起到了作用,找到其中的要素,不断提炼就会找到促进目标达成的要素,如何才能进行优化与改进?(还可以利用理想课堂的六维度来评估:练习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整合度)
有效教学框架作用:
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迷径;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
大家可以借助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进行集体研讨。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从第一重目标攀升的通道就是B类目标。这类目标是教学核心目标,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设计,最大可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
如果课堂上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的对话,学习仍然停留在肤浅的层次。第一重境界摆脱教师为中心,将学习的权利赋予学生,第二重境界是反动(错误的)“儿童中心”,教师学生都不是中心,什么才是课堂的中心——知识,所以第二重境界就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而是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
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重新经历。经历原初的困惑与探索,以及喜悦。
知识的魅力:
1.知识与问题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联系,学习等同于搬砖。记忆性的知识充斥大脑,探讨事件为何发生和意义。没有问题,就没有知识的魅力;
2.知识是要探索的,不是被告知的,只有经历探索的过程,知识才会有魅力。师生共同聚集在知识的火堆旁,知识让我们成己所是。
如何发掘知识的魅力
第一,提出问题与处理问题的一般能力。杜威的思维“五步法”
第二,建构连接知识和给予他们意义的组织原则。迅速识别场景,感受知识魅力。
第三,回到知识创生之初。凝结的文字符号名称图形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前人的匠心独运。
《守株待兔》寓意深挖:在看似结束的地方追问宋国的这位农夫是愚人么?回到知识的来源处。韩非子讲这个寓言是给君王听的,与儒家的区别是方法与道统。让学生明白有不同的思想碰撞就可以了。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课堂上除了学习知识,还有哪些活动,理想课堂引入三重对话:
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轴心)
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
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
人与知识的对话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这一点在上面两个层次中已经详细论述。这里要加以论述的是后两种几乎同时发生的对话,把学生当成一个思想者,思想的主体,进行思想的交换,进行对话,学生是可以建构一个认识世界的模型的,这个模型在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体验,学生要从自己表达的观点和表达这种观点的人达成汇合,形成共同体,学习在师生之间和同伴之间产生,学习者通过内在自我对话改变自己对意义的理解,重建内部经验,以自己为认知对象的元认知。人与知识之间的共鸣,师生生命的共鸣,课堂与社会生活、人类命运共鸣,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
《守株待兔》的终极理解:把经典拉进学生的生命,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第一重境界:还原确保个体学生的独立完整学习;
第二重境界:避免滑向主体性神话,“问题——知识”挺立在课堂中心;
第三重境界:知识、个体生命、社会生活共鸣
理想课堂之理想,有人会理解为完美,有人理解为不切现实,但我更愿意将其视为追求的同义词。
前方并不存在着终极理想,也许理想的意义,全只在我们的不懈追求之中。
理想课堂的构筑,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努力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争取学有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