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八月见》随感

《我们八月见》随感

作者: 发呆的树叶 | 来源:发表于2024-08-15 21:53 被阅读0次

一直听群里的友友们说马尔克斯,福克纳,托翁,卡夫卡等等,可是我对他们真的很陌生,于是果断买了一些他们的作品准备恶补一下,包括大部头《静静的顿河》(还没有读)。书到的很快,大约是这本《我们八月见》最薄,又或许被它的名字吸引,总之先翻开了这本。

刚读了几页我就感觉到了自己喜欢这种写法,也可能是因为书里描写的是自己从未见过的风情。作者描写场景或者物品很奇特,反正和我之前读的一些书不一样(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读的书还比较少)。开篇作者描写主人公安娜出场是这样写的:

她穿着牛仔裤、苏格兰格子衬衫和一双低跟休闲鞋,没穿袜子,打一把缎面阳伞,拎了个手提包,唯一的行李是一只沙滩旅行箱。出租车队停靠在码头边,她径直走向车队里一辆被硝石锈蚀的老式车。司机仿佛朋友般对她打了个招呼,带着她一路颠簸,穿过贫穷的村子。这里尽是简陋的茅屋,房顶铺着棕榈叶,街道被炙热的沙砾遮蔽,正对烈焰燃烧的大海 。司机得打上几个急转弯,来躲避无畏的猪群和赤身棵体、迈着斗牛步嘲讽他的孩重。

没穿袜子”、“被硝石锈蚀的老式车”、“烈焰燃烧的大海”让我尤其印象深刻。另外安娜收拾好自己发现快迟到时的反应也让我印象深刻。

她重新戴上戒指和手表后才发现迟了:再过六分钟就到四点了,但她还是为自己留出一分钟的追忆时间,对着令人昏昏欲睡的氤氲湖水中一动不动的鹭鸟沉思。

或许是被特别的主人公吸引,我忍不住想一次性看完它,事实上我也是这样做的,只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里面讲的竟是这样一个的故事。主人公安娜应该是大家眼中幸福的人,记得有人曾说过:“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略有积蓄,丈夫体贴,孩子听话,这就是成功。”而安娜恰恰就是过着这种令人艳羡的生活。46岁的安娜出身于书香世家,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音乐学校的校长。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多年保持阅读的习惯。大学还没毕业,她就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初恋,对方是音乐老师,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儿子22岁就成为国家交响乐队首席大提琴手,女儿也天赋异禀,能靠听觉学会任何乐器。但是这样的主人公却在其中一年去岛上祭拜母亲的时候有了一夜情,并且此后的每一年她都来岛上期待这样冒险刺激的一天。她们彼此之间并不熟悉,有的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而且文中后面甚至也点出了他丈夫在外面也有一夜情,甚至她周边的不少人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个有点超出了我的三观,和我原本的认知相冲突,我有点理解不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知道的太少,还是书中的故事太夸张,总之我说不上来。书的封面上面有这样一句话: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献给命运,献给欲望,献给未被岁月催磨的欢愉。这句我读着是有感觉,但是又理解不透其中的意思欲望人人都有,但是想和做终究是两码事,就文中的故事来说我找不到特别合理的一定要这么做的理由。书中有许多描写和句子我特别喜欢,但是对于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确实有些迟钝,但是读完又感觉一定要写点什么。我只好去网上搜相关的解析,我想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和我读不出来的意蕴。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感觉自己看到的真的是太浅显了,有一些特别喜欢的我摘录在下面,当然网上也有不看好这部小说的观点,是作品总归会有争议。

我比较喜欢的是一位“洞见·许朝暮”的作者,他是这样写的:

透过《我们八月见》书中的这个故事,有人仅仅看到了缠绵的爱情,把它当作茶余饭后消遣的乐子,有人却像是站在了人性的镜子前,从字里行间窥见了自己的孤独和苦闷。(这个孤独和苦闷我暂时还体会不到,也许以后得某个时刻可能会突然理解,当然我并不期待有那样的时刻)

这个评论的作者的观点是因为安娜的日子太过平淡,平淡的生活,像流水也像刀子,就像文中的有句话说这一切不过是把垃圾藏在了地毯之下。她厌倦了平淡与重复,需要冒险,需要意外,需要用横冲直撞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就像村上春树在《眠》中的感慨:“每天差不多都是相同的重复。昨天和前天颠倒顺序,也没有任何不便。我不时想,这叫什么人生啊!”可是安娜却忘记了越是追逐外在刺激,内在反而越会空虚。冒险后的安娜已无法回到原本的平静,但又没勇气追求向往的热闹,只能在生活的泥潭中浮浮沉沉,不断内耗。因为不管外界的刺激有多强烈、多频繁,也只能换来一时的自我麻痹,和不断升高的心理阈值,就像是在心中喂养了一只豺狼,时刻被填不满的空虚所折磨。你给的刺激越多,它的胃口就会越大,体格也越来越强壮,最终迟早会将你一口吞噬。而人生的意义,就是与巨大的虚无共处。好在故事结尾中安娜明白了这一点,在猜到母亲在去世之前的六年里,也曾一次次怀着激情,到这座岛上与情人约会后,惊讶之余,她恍然顿悟:不知不觉间,自己竟和母亲拥有了类似的经历,重复了同样的放纵。所谓的意外、惊喜、刺激,不过都是漫长生命旅程中的一场轮回。所以故事结尾处她不再寻求外在的刺激,当有人要陪她的时候,她却坚定地回绝道:“到了我这个年纪,所有女人都是孤独的。”然后在第二天,她去给母亲办理了迁坟手续,准备带着母亲的遗骨踏上归途。打开棺材后,她从母亲的遗骨中,隐约看到了自己的模样。母亲仿佛正注视她,为她哭泣,提醒她摆脱虚无的欢愉,回归真实的生活。于是,她最后一次回望了一眼过去,告别了那些荒唐的夜晚,也告别了那些缥缈的热闹。她终于明白,人总归是要向前看的,要学会接受遗憾与不甘,享受孤独与枯燥。生命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注定要从澎湃归于安宁,由绚烂走向暗淡。一切内在情绪的激荡都会过去,一切外界环境的喧嚣也终会消隐。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淡的缝隙里,捕捉到快乐的风影;从孤独的碎片中,拼凑出内心的宁静。尽量让自己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用心感受每一个当下,让乏味的日子生出乐趣,开出一朵愉悦的花。

也有人说,书名《我们八月见》,指的不只是安娜想见已经逝去的母亲、形形色色的情人,更是想见平淡生活之外的惊喜。而适应无聊,享受寂寞,也是一个人不断丰满精神世界、强大灵魂力量的过程。当你的视角变得开阔,即使面对同样的日常,你也能发现细微处的小确幸;当你的内心安宁下来,就算偶尔一个人落单,你也能自在享受独处的清欢。

另外有一个人的解析我觉得也特别好: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当她从母亲的死亡中窥见自己生命的终结,镜子和棺材里出现的是相反的面孔,她以决绝的方式带回母亲的尸骨同样是想要逃离一种早已写在羊皮卷上的宿命。通过安娜的故事,我们得以一窥马尔克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洞察与见解。历经沧桑的马尔克斯,在最后的作品中,依然坚持向世界传达生命中人必将面对的孤独主题。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独处,更是心灵上的寻觅与挣扎。

对主人公安娜来说,八月必然是一个百感交集的月份:她独自上岛祭拜母亲,在坟墓前痛哭流涕,是在八月;她解放内心深处的欲望,在岛上邂逅各色情人,也是在八月。一面是生离死别的浓稠悲苦,一面是隐蔽内心的露水情缘,这二者似乎很难被联系在一起,但马尔克斯用“我们八月见。”将八月变成了一个约定。八月盛放了一年中其他日夜里被安娜掩藏、逃避的东西,那些由于太过灿烂和闪耀使人本能退却的情感。“我们八月见”,与其说是她与母亲,抑或与未知的情人的约定,更像是她对自己的郑重承诺。她以平日里循规蹈矩的生活,来补偿和平衡每年八月在岛上度过的狂欢般的恣意时光。在这个月份里,她允许自己释放、追寻和拥抱那些平日里不敢触碰的真实情感和梦想。

对作者来说,八月是遭受失忆症的马尔克斯对《百年孤独》中“生命中曾拥有过的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偿还。”这一母题的回应。当作者一如失忆症横行时期的布恩迪亚家族之子倍感痛苦时,或许他也会想起生命中某一个灿烂的八月,或许正是多年以前他在马格达莱纳河上所见识福克纳笔下“八月”的雨天。

对读者而言,我们的生命同样经历着各不相同的“八月”,这样的时间注定在记忆中闪烁光芒,正如博尔赫斯所写:“今晚的宇宙具有遗忘的浩渺和狂热的精准。”我们在生命的灿烂中获知有关自己的答案,然后在孤独与寂寞里,不断咀嚼“八月”带来的启示,并审视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

“我们八月见”既是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的名字,也像是他与深爱他的读者之间的约定。在拉丁美洲永远滚烫、粘稠而明媚的八月,永远有新的故事发生,而他,会在每一个出色的叙述者背后,化身为他自己曾经刻画过的祖先,以别样的方式,与记得他的文字的人们重逢。

最后分享几句我喜欢的句子吧:

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时刻,她都要重复这趟旅程,乘坐同一辆出租车,光顾同一家花摊,顶着同样的似火烈日,来到同一处破败的墓地,将一束新鲜的剑兰放到母亲的坟前。那之后直到第二天早上九点,也就是第一班回程的渡轮起航之前,她都无事可做。

原始丛林边缘的金色细沙滩,鸟儿的啁啾声和蓝鹭在平缓的潟湖湖面上幽灵般的飞翔,这些景象令她赞叹不已。然而,最重要的是,从墓地所在的山顶眺望这世界的壮丽景象时,她理解了母亲的心愿。这是唯一让她感觉不到孤独的孤独所在。就在那一刻,安娜·玛格达莱纳下定决心将母亲留在那里,并且每年都来到她的坟前,献上一束剑兰。

安娜·玛格达莱纳·巴赫听得心潮澎湃,她又点了一杯加冰和苏打的杜松子酒,这是她唯一能接受的酒精饮品。喝下第一口酒,整个世界都变了。她觉得自己轻佻、欢悦,什么都能做,被音乐和杜松子酒的神圣混合润色得更美。

她上楼回到房间,体验到一种自婚礼之夜后就再未有过的愉悦的恐惧感。(这个恐惧感我不理解,就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话很特别)

两点刚过,一声闷雷震动了房间,狂风猛地将窗闩推开。她赶忙前去关窗,借着第二道闪电照亮的那一瞬,她看到了泛起涟漪的湖面,雨帘后地平线上巨大的月亮,还有狂风中扑扇翅膀的蓝鹭。而他睡着了。(这个他是安娜遇到的第一个情人,“而他睡着了”这句话我也觉得很特别。)

然而,她还得花上几天才能意识到,真正变了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她自己,她一直在生活着,却从没观察过生活,只是那一年从岛上回来后,她才开始用批判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日子。

但生活教会了他一个道理:当女人说完她想说的最后一句话,其他所有的话都是多余的。

她从没想过长得这么俊俏的男人竟会打扮得如此老土。他皮肤苍白,浓密的眉毛下是灼热的目光,乌黑的头发因发胶而服帖,中分线条完美。生丝面料的夏季西服紧紧裹着他窄窄的臀部,使他看上去像个纨绔子弟。他身上的一切都和他的举止一样虚伪,但那炙热的眼神透露着对得到同情的渴望。

当最初的炎热于七月降临,她心中的蝴蝶就开始翩翩起舞,不让她在重返海岛前有片刻平静。那是漫长的一个月,因为不确定性而显得更加漫长。

像以前曾经做过的那样,随后她哭了起来,自从她在母亲的坟前放上第一束剑兰开始,她就经常这样哭泣。但哭声似乎抚平了天空的坏情绪。天立刻放晴,她将花摆到坟前。

于是她撕碎名片,把它撒进海鸥特意送来的微风中。

那是一次启示般的回归。

他们的面前放着一瓶白兰地,两人杯里的酒都只有一半,看上去他们在不同的世界中各自孤独。

一阵鬼鬼崇祟的敲门声吵醒。灯还开着,她趴在床上,身上还穿着之前随便挑的那身衣服。她保持那个姿势没动,咬着被泪水打湿的枕头,不想问是谁在敲门,直到敲门声停止。然后她在床上调整好姿势,没换衣服,也没关灯,生着闷气,流着愤怒的眼泪睡去,因为在这样一个男权世界里,生为女人本身就是一种不幸。

如同一面全身镜,安娜·玛格达莱纳在棺中看到了自己,笑容僵硬,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她看到棺中人和那天的自己一模一样,年龄也一样,穿着婚礼上的白纱,戴着结婚戒指和镶嵌着红色祖母绿的头冠,如母亲在临终前安排的那样。她不仅觉得母亲还像生前那样带着无可慰藉的悲伤,还觉得自己正被死者注视。母亲爱她,正为她哭泣,直到那副已经腐坏的骨架被掘墓人和看守人拿着扫帚扫成一堆,又被冷漠无情地扫进尸骨袋中保存了起来。

两个小时后,安娜·玛格达莱纳最后一次满含同情地回望了一眼自己的过去,永远告别了属于那些夜晚的陌生男人,也告别了被她散落在岛上的无数缥缈的时光。海水被下午的阳光照成金色,缓缓涌动。六点,丈夫看到她大摇大摆地拖着尸骨袋走进家门,禁不住大吃一惊。

“你别害怕。”她说,“母亲什么都明白。其实我觉得,她是唯一的明白人,当她决定让大家把她葬在那座岛上时,就早已明白了一切。”

相关文章

  • 见拆房随感

    机声隆隆 轰出了你曾有的 最美的支架——钢筋铁骨 烟尘斗乱 湮灭了你曾有过的辉煌 曾经靓丽的历史 曾经百年大计的一...

  • 随见随感

    回家坐地铁的时候 · 穿嫩黄色裙子的小妹妹,她裙子上的蝴蝶似乎要飞起来了。 · 站在我对面眉清目秀的帅哥穿着暗黄色...

  • “勇哥”这样的人

    八月分手季,也是电影上映季。2018年的八月也就悄么声息的来了,见证了分手,见证了电影的票房,也勾起了我的随感。 ...

  • 旅途随见随感

    火车下铺的阿姨 胖乎乎的身材 面容温和 时而看着手机 时而和对铺闲唠嗑 说自己天天都吃凉拌芹菜和胡萝卜 养生的知识...

  • 见父亲随感

    看到一张图片无来由的难过,别人的父亲在几层生日蛋糕的面前开心地笑着,而我的父亲作为客人虽然也笑着,可我们这些做儿女...

  • .....看得见别人“的”好…VS…见不得别人“的”好....

    【莜然❤️随感】~90-24~分享- .....看得见别人“的”好…VS…见不得别人“的”好.... 2018-4...

  • 无题

    回老家参加外甥女订婚仪式,见晚辈们随感。 昨天牵手呀呀语 转眼比肩书汉秦 灯火华堂...

  • [原创]随感2018.8.31

    随感2018.8.31 文\徐一元 今天,有人问我 八月为什么会有三十一天 我感觉 也许是太过于留恋这个季节 那怕...

  • 观戏剧《牡丹亭》随感

    观戏剧《牡丹亭》随感 男欢女爱梦乡见, 常有痴心隐世间。 经典唱词人喝彩, 牡丹艳冠尽夸言。 (2018.7.27...

  • 初春

    晴空不觉春风过 犹见余雪渐消融 微寒难抑满园色 绿意盎然压枝头 ————二十五日,随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八月见》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ie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