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等到一本书忘得差不多,才开始提笔,不要紧,别浮躁,这是在培养一个习惯,所以别紧张。
首先是写,有什么写什么,把你想吐槽的,都用笔写出来,就是写。
那么有关“偷影子的人”,最初开始读这本书,是因为可爱的“情敌小姐”读完说“哭了好几次”,想着若是没看过,岂不是输了,赶紧购买下载,捧着就开始读,用了大概五天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没哭,就是湿润了好几次,我说的是眼眶。:)

没被文中的爱情打动,倒是被吕克与“我”的友情,妈妈与“我”的亲情,以及“我”幻想而来的保安,打动得一塌糊涂。
世上真有“我”与吕克般的友情么?这是我最想追问的,没有嫉妒,没有嫌隙,一如作者的文风,平淡悠然,回味无尽,味清而至臻。
我爱极了作者对吕克的安排,吕克最初梦想的医学院,白大褂,生物化学走上人生巅峰,这份梦里有我本人的影子:)可偏偏吕克生就“少爷的身子,跑堂的命”,终日与老父亲忙碌于面包房,心有不甘,又无所改变,直到他的影子来告诉“我”,求我帮助吕克改变,给他一次追梦的机会,带他一起走,之后,在“我”的劝说下,吕克来到大城市,开启了医学院的学习,如同每一部鸡汤类的小说,故事都应该在此打住或者走向更美好的happy ending,恰巧,作者并不是这类从善如流的人。偏偏吕克就是我们凡人中的一个,一趟旅行让他彻底醒悟,自己希望的是做一个有价值,能奉献的人,不一定非要穿上白大褂,面包师也能在清晨给睡意朦胧的老人,带去甜香和暖意。就此认定当面包师才是自己的正道。

我刚好是个读医疗相关行业的大龄留学生,现在大二的自己,不管是心理和生理上:)都比同龄人发展地慢得多,这几年走了些许路,经历过一些事之后,才好不容易了解到生活运行的某些规则,恰恰是你自己限制和妨碍着自己的生活。天天被刷屏的“诗和远方”,真的存在么?会不会兜兜转转以后,每个人其实都在自己划下的圈里打转转,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段“看山不是山”之后的“看山是山”,因为最初没追过梦的我们,想当然的设定了,未来或有更高级别的美丽,追逐过后,才看清,原来,是这样;其实,也不过就是这样。但,追梦的过程是必要的,它是通往“不过就是这样的”钥匙。
而关于本文中妈妈的部分,一直觉得写得太真实了,是每一个妈妈的影子,她爱孩子,因为“爱”而不得不坚强,但她又怀揣着一颗把离婚后前夫给孩子寄的信藏起来的私心,因此,在她去世前,她请求孩子的原谅。而同时,她又对孩子隐瞒着自己的病情,原谅儿子因为工作,一再延后回家看望她。
妈妈一生的劳碌,离婚后的疲于奔命,以及听到孩子与自己影子的对话,担忧着自己的娃是不是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却不曾想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循环往复,而现在轮到母亲等“我”回家,一个人在家和各种物品说话,有名字的花草,以及永远有自己特定位置的咖啡壶,诉说着母亲的孤独和对孩子的温柔。
“我”在本书开头,救过保安的命,不仅是火场救人还有机智的用妈妈写给“我”的信解除保安身上由他自己捆上的对母亲遗憾的束缚,却不曾想,世事果然在因果循环之中,自有天意,最后尽是那封母亲的信再解脱了“我”一次,而保安堪堪只是个幻影。
本书的温情由作者平淡的语言展开,真正的娓娓道来,不急不徐,没有了现代人的浮躁和暴脾气,如同我看书时泡的那壶茶,又清又淡,却忘不了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