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园长让我和家长朋友们交流一个和孩子相关的专题,我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两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我和她的“专属时间”》,这个她指的就是女儿。提到孩子,女人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比如孩子们都报什么特长班了,学习成绩怎么样了,在家表现如何了,乖不乖、懂不懂事之类的……总之,女人一旦有了孩子,便有说不完的话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此你的人生主题便离不了孩子了,从出生到上学,再到结婚生子……一辈子都会围着孩子转。当然,我说的是大多数女人,也有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妈妈,所以今天和各位宝爸宝妈们交流一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吧!
在女儿出生之前我就阅读了很多育儿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再加上自己本身的专业就是心理学,所以对养育孩子有很多想法,而且自以为都是正确的,正如大家经常听到的一样,“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话糙理不糙。我还没有要二胎,还不知道是否真的对第二个孩子完全散养,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像养第一个孩子那样焦虑不安了。
我和女儿的“专属时间”其实指的就是亲子阅读。刚当妈妈那会儿,什么叫绘本,什么年龄阶段该买什么书我是一无所知的,于是便在网上订阅一些微信公众号,把相关的文章下载下来,分类整理,也会按照上面的建议去买相关绘本。我印象很深的是乐乐几个月的时候我买了一本《金宝贝亲子游戏》之类的书,名字记不清楚了,上面有很多妈妈和孩子玩游戏的图片,我女儿就很喜欢那本书,经常翻看,她学会撕纸后还喜欢撕书,那本书好像有一二百页吧(那本书其实是写给家长的,所以特别厚),全是印刷很好的彩纸,就这样被女儿从第一页撕到了最后一页,整本书一页都没留下来。很多妈妈可能觉得这样太浪费,可以让孩子撕报纸之类的,但那个时候她就是喜欢撕那本彩书,刚开始我也试图阻止,后来就由她去了。刚开始给孩子读书时,并不规律,完全随性,随我的心情或孩子的兴致而读。很多人觉得给孩子读书是三岁之后,甚至是小学之后的事情,其实不然。书就像孩子的玩具一样,越早接触越能享受读书的乐趣。现在很多小学老师都会要求孩子阅读,如果孩子很早就培养起阅读的兴趣,读书是件快乐的事,否则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或任务,有些孩子就会特别抵触。没有不喜欢阅读的孩子,我觉得这句话是至理名言。也许有的妈妈就说我家孩子就不爱读书,爱看电脑或IPAD,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选错了书,不是孩子喜欢的。第二种是没有让孩子早早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好的书真的让孩子百看不厌,比如杜莱的《点点点》,整本书全是红黄蓝的点,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按一下,一会儿晃一下,杜莱的书很有童趣,女儿有段时间每天早起第一件事一定是让我抱着她拿《点点点》,直到现在这本书还在我们家书柜里,时不时她还会翻看一下。还有一些书我觉得可以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的。我女儿从小就怕去医院,因为经常要打防疫针,一到医院门口就哭,但是看了《打防预针,我不怕》之后,真的好了很多。有一段时间女儿连睡觉都要把这本书放枕头底下的。有一次女儿生病住院,随身带去了两三本书,这个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家买的第一套房是个二居室,没有书房,我的卧室没有买梳妆台却做了一个书柜。我们家孩子三岁之前几乎没有看过电视,三岁之后上幼儿园之后适当看些,但很少,她那时最喜欢的动画片是《小猪佩奇》,一次可以看3集,只有15分钟左右,时间到了就关机。女儿今年才学会开关电视,并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直到现在都是喜欢和好朋友玩或看书、玩玩具,并没有痴迷电视。
都说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成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有时我们工作一忙起来往往会把陪伴孩子安排在最后,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被忽视。我也不例外,因为不能陪伴孩子常常很内疚。但无意中的亲子阅读改变了我的想法,“陪伴”不一定要时时刻刻,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带她玩是陪伴,给她读故事是陪伴,和她一起做家务也是陪伴,重要的不是你陪她多长时间,而是你陪伴她的时候可以全心投入,世界只有你和她。在多次尝试、磨合后我选择了睡前一小时作为我和女儿的“专属时间”,这一个小时做什么呢?一般就是阅读绘本,时间早的话还会放一两个故事(根据故事时间长短而定),有时我们还会讨论下故事人物情节等,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不到两岁我就开始坚持每天晚上陪孩子读绘本,这个习惯直到现在。我女儿快七岁了,现在是每周阅读绘本4-6本,每年平均阅读二百多本书。现在粗算的话她读的绘本没有一千,也有好几百本了。
对女儿来说,读绘本也是调节情绪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无论白天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晚上一说读绘本女儿就特别高兴,自己去挑书,现在因为上小学了,有作业,我一般晚上和她一起读三本书,30分钟-60分钟之间(如果作业完成得晚就会少读会儿),时间宽裕的话她还会要求多读两本。我和女儿都很享受晚上属于我们的“专属时间”——亲子阅读。这一小时专属时间让我和女儿收获满满。
1.让我重新回到童年,试着变得和女儿一样“小”,去真正了解她。读绘本其实是在读孩子的内心世界,它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还让我找到了很多亲子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女儿怕黑,总觉得会有鬼,我和她读《豆豆独自睡觉》时,就知道可以用“黑夜魔王”给她解释“影子”的现象,还可以在晚上带她出去散步的时候和她一起玩踩影子的游戏。慢慢地,孩子就不那么害怕了。要了解孩子内心,真的不容易,因为我们远离童年太久了,忘记了那时我们的所思所想,但是绘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语言。女儿现在已经开始认字、学组词,有一次她问我“萍”字怎么组词,我脱口而出说,“萍水相逢”,女儿听了之后,说了一句:你们大学生组的词我们小学生不懂。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语言或事情孩子其实并不理解,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我有一个朋友给我讲她女儿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孩子有一次上学一定要穿公主裙,可是外面下着雨,妈妈刚开始很耐心地给女儿解释,说外面冷,穿裙子会感冒的。孩子不听,哭闹着非要穿,妈妈后来把女儿吵一顿,还说“我怎么就对不起你了,你这么不听话?”最后妈妈也气哭了。为什么这样?妈妈觉得孩子不听话,却不理解孩子为什么非要穿裙子,女儿也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下雨就不让穿裙子,为什么非说冷,孩子自己可能会想我不怕冷或不觉得冷。所以说孩子和妈妈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完全不在一个频道是很难沟通的。
每个妈妈眼中都有一个“完美孩子”,我们希望孩子能听话懂事,能理解我们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而孩子呢?在他们眼中同样有一个“完美父母”,他们也希望父母能够理解支持他们,答应他们的所有要求。有一次在小区门口,我在买肉夹馍,女儿看到台面上有红茶、绿茶之类的饮料,对我说,“妈妈,你上次不是说喝茶多了睡不着吗?我也很想试试”。我一听笑了,知道她理解错了我说的“茶”。她看我没有买的意思,接着说,“我都渴死了,渴得嘴都起皮了”。我说,“现在就在小区门口,几分够就到家了,回家了喝水。”她满脸的不高兴,跟着我往小区走,嘟囔着说,“哎!我要是妈妈,这个时候一定给孩子买水喝,才不会等到回家呢!”每当我批评女儿或希望她做什么她不想做时,她经常说,“我要是妈妈,一定不怎么说话或说什么话”之类的话。因此,当我们觉得孩子不理解父母时,在孩子看来,我们也同样不理解他们。我们希望孩子“大”,因为“大”了会懂事、会省心,孩子却希望我们“小”,因为“小”了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想法。
2.提高了女儿的表达能力。这个表达能力既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也包括书面表达能力。故事读多了,女儿自己就会读了,虽然识字量有限,很多故事却可以完整地讲述下来。比如卡梅拉系列的故事。我最怕读这个系列的书了,一本书都得读上半个小时,故事太长了。可是她非常喜欢,疫情期间老师让孩子们每周讲一个故事,她两次选择的都是这个系列,一个是《我想去看海》,一个是《我想有个弟弟》,每个故事她能讲上十几分钟,我录视频录得手累。她还喜欢“编故事”,天马行空地给我讲她“编”的故事,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女儿是个恐龙迷,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喜欢,直到现在每次借书一定要有至少两本恐龙的书,前两天去换书时,绘本馆的老师给我说,馆里的恐龙书快被乐乐看完了,这次我真尽力了,找不了那么多,要不下次你把那本最厚的恐龙书借回家看看?乐乐在看了很多恐龙书之后,会自己“编”一些恐龙故事,比如《三角龙与古海龟独特书》、《剑龙与霸王龙》等,她还会把自己编的故事画下来,然后边说边让我写,有些用语非常精彩,比如火辣辣、闪亮亮、惬意、震天动地等。因为我和孩子亲子共读了这么多年,我知道孩子这些词语很多其实是来自绘本的。阅读绘本时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如这个词什么意思、或者这句话什么意思,当她理解意思后,会在生活中无意运用起来。有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床上堆了一大堆玩具,心烦得很,她一看我的表情,就说,“妈妈,你是不是觉得一片狼藉?我一会儿就收拾好了”。她还经常会“语出惊人”,姥姥姥爷很吃惊女儿说出这样的话,其实我知道很多话其实是源于绘本阅读的。疫情期间,学校让画一幅画,女儿画完后便把这幅画的意思写成了一篇日记,写了整整一下午,田字格本写了七页!我下班看了之后吓了一跳,这个“吓”并不是说女儿日记写得多好,而是惊叹于她能写这么长。整篇读下来都在描述画面,而且事无具细,有些拼音和汉字还写错了。但是对于一个六岁多的孩子来说,能够有话可写就已经很不错了。
绘本阅读还让女儿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一次她给我连打两次电话都被挂掉了,后来我给她回过去时,她说,“妈妈,我给你打电话两次都不接,我气得都想把电话手表摔了。”她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女儿是个急性子,容易发脾气。有一次和姥爷起冲突了,哭着给我打电话。我回家后等她情绪平静了,告诉她,尊重老人是规则,没有商量。她却反问我,“如果姥爷做得不对我也得听他的吗?”听到这里我也有些抓狂,不知道如何应答好。阅读带给孩子更多美好体验的同时,也会带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批判能力,不会事事听大人的话,这也是事实。可是反过来想想,自己从小是个乖乖女,太听父母话了,什么都按父母的意志去做,生活非常压抑,更谈不上幸福。直到学了心理学,我开始学会说不,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才逐渐体验到幸福感。从个人经历来讲,孩子的质疑和不听话未必都是坏事。所以,如何因势引导而不是专断独行才是为人父母之道。
3.有些绘本“疗愈”了我。我前面讲过有些绘本是有疗愈作用的。不仅可以疗愈孩子,还可以疗愈成人。比如死亡,这是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的。有一次给孩子读《外婆住在香水村》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那时我刚刚失去了一个亲人,痛不欲生,难以自拔。而《外婆住在香水村》是我读到关于死亡最暖的治愈系书籍(虽是孩子看的绘本,但却胜过无数书,所以我说是治愈系书籍而不是治愈系绘本)。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小乐的妈妈带着小乐去香水村看望外婆,外婆生病了,这是小乐和妈妈最后一次见外婆。妈妈告诉小乐,外婆离开香水村搬到天上去了,小乐见妈妈常常对着天空发呆、难过、哭泣,就告诉妈妈,“不要哭了,你的妈妈去天上和她的妈妈喝下午茶了!”;夕阳西下时小乐说,“外婆在天上煎蛋呢!”月亮升起时小乐说,“妈妈,你看,外婆开灯了!她那边也是晚上!”;下雨时小乐说,“外婆,你不要在那里洗衣服了,水都滴下来了”……小乐用稚嫩的语言疗愈了妈妈的伤痛,“教会”妈妈直面悲伤,并学会赋予悲伤一个全新的、微笑的面孔。正如故事的最后一段话,妈妈不再哭泣,而是搂着小乐说,“我想,我的妈妈真的搬到另外一个香水村了,她在那里一样做饭、洗衣服、喝下午茶。”人的一生要经历一次甚至数次的别离,死亡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外婆住在香水村》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不是遥不可及的天堂,而是一个跟外婆生前所居住的一模一样的地方,外婆住在那里,生活和以前几乎没有差别,除了我们无法到达。若是这样,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知道外婆很好就够了。当我们思念离去的亲人时,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悲痛欲绝的情绪时,不防也学学小乐,相信我们的亲人只是搬到了另一个地方,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只是我们不能见到他了!即便不能见到,知道他会很好就够了!带着这份思念好好地生活下去!为了离去的人,更为了活着的人!这个故事就这样帮助我走出了悲痛,感叹绘本神奇作用的同时,想起有人曾说过,“绘本是适合0-99岁的人阅读的”,的确是这样!
4.陪女儿读书让我养成了读书习惯。自己的阅读习惯几乎是和女儿同步培养起来的。因此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女儿,在和她“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多读书,不断成长自我。这些年阅读了上百本书,也输出了一二十万的读书感悟。尽管自己的文笔一般,但学会记录感悟是成长自己非常好的一种途径。每一次动笔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一点点的积累让我成长了不少。和女儿“专属”的一个小时,成就的不仅仅是女儿,还有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