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底的样式,主要有平底、一捺底、加底、钉足、梯形托榫足等。
1)平底——亦称“自身底”或“截底”,如扣碗状。是在壶底平封一片泥片,形制拙朴,手法简单,茶 壶安置也最稳妥,但在烧成时要注意不变形和不起 翘。
2)一捺底——亦称“罗汉底”。是紫砂壶独有的样式,犹如在球面上按捺瘪陷成的凹窝,窝的周圈为 壶足。多用于圆器,简洁明快,灵巧利索。“捺”,既表明底的来源,是“身筒向下的弧形延展”; 也表明“底”的形成,是“按捺而成”。
3)加底——亦称“假底”。有“圈足”和“挖足”之别。制坯时,如果是在底面附加一层泥片,然后挖去中 间留下周圈为足,则称“挖足”;如将另做的圈形贴附到壶底,则称“圈足”。加底与身筒连成一体, 外形上看不出底的独立性,如“秦权”、“倒把西施”壶等,称为“暗加”;加底明显凸出身筒轮廓外, 如“笑樱”、“柱础”壶底,称为“明加”。
4)钉足——源于青铜鼎足。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着灵气。钉足的形状及高、矮、粗、细, 视主体而统一协调。圆器一般用3钉足,方器则为4钉足。钉足一般不高,又叫“滴水足”,朝下的 顶端,像一滴水将要落下的球面。形式有短柱、倒锥、如意、棋子等,皆为做好后粘接在壶底。
5)梯形拖榫足——亦称“挖犴门”、“连角足”。在方器的各面底部开挖,形成扁梯形托榫足。
紫砂壶底,若是单独成型后再和壶身粘接的,粘接方式有明接、暗接2种:直方挺直的壶多用明 接,圆润浑朴的壶多用暗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