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的赴延安红色寻访小队全体满怀激动心情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的地方——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
三下乡|西农学子赴延安红色寻访之梁家河团队参观的第一站是村口的知青淤地坝,当地人为我们介绍,这个淤地坝就是习总书记当年带领梁家河的村民修建的。“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挖掘机、打夯机全都没有,都靠人力把一层层的土铺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听完当地老乡的讲述,“习总书记带领村民深冬打坝淤地”的艰苦经历的生动场景立刻在脑海里翻腾。如今的淤地坝仍然兢兢业业的发挥着自己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如今的梁家河村也成为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这些都离不开习总书记当年为梁家河打下的坚实基础。
习大大知青时期睡过的土炕 二号知青旧居参观完淤地坝,队员们直奔知青旧居,重温峥嵘岁月。知青旧居共三处,村民张青远家,是习总书记当年到梁家河的第一个住处。一线三孔的窑洞里,一盏煤油灯立在桌子上,面积不大的土炕上整齐地摆放着被子,炕的一边连着灶台,炕下留有烟道与窑洞顶部的烟囱连接,烧火做饭的时候炕也就烧热了。昏暗的窑洞里,队员们想到了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的“四大关”之“跳蚤关”:“刚到生产队的那几天,我们几位知青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近平身体虽然好一些,但反应仍然很大。他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
队员在读阅梁家河传三下乡|西农学子赴延安红色寻访之梁家河
虽然当年居住条件艰苦,但习总书记时时刻刻没有忘记学习,在知青旧居三号院知青窑洞——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最后一个住处,陈列着《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中世纪史》《列宁论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华盖集》《史记选注》等二三十本书。讲解员告诉我们习总书记来这里当知青的时候带了两个箱子,里面全是书,讲解员告诉我们,根据村民王宪平的回忆,当时的习总书记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那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是在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他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这样,习总书记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寻访小队的队员们纷纷表示在自己的学习上也要学习总书记的这股坚韧和劲,学到真本事,报效祖国和人民。
之后队员们又陆续参观了知青井、梁家河的第一口沼气池、铁业社等。
知青井 梁家河铁业社 沼气池 习大大知青时期的照片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不仅仅是大学问,梁家河有的更是初心,有着每一个渴望建设一个富饶繁荣的祖国的人的初心,通过梁家河的寻访活动,队员们感受到了一次生动、深刻的党性教育。不仅让大家对“初心之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是坚定了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