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概因为我常常以“爱读书”标榜自己,所以身边的人也很(不)喜(得)欢(不)有事没事和我聊聊关于书的话题。
一次,有个朋友跟我闲聊,说整理了一堆旧书,准备下午给经常来小区捡垃圾的大叔送去。
“有旧书为啥不送给我?”
“就知道这事儿跟你说不得。不过,你想要也不给你,送给他是因为我觉得他比你更需要这些。”
一般捡垃圾的都不看书吧?我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好歹我也是个读书人,怎么能职业歧视?一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我让他继续说下去。
“他跟别的捡垃圾的不一样,你别看他穿得破破烂烂的,也不收拾,可他翻完垃圾都把垃圾桶边整理一下。不像一些没素质的,垃圾桶都打翻了也不扶起来,只管捡完自己的就走。”
“嗯,确实是,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我见到过路边被拾荒者掀翻的垃圾桶,很像一个宿醉的人趴在地上,身边吐了一地的呕吐物。生活节奏快了就催生利己主义,捡垃圾也得快节奏,顾不得考虑市容市貌。
“是啊,”朋友继续说,“因为这个,我对他印象本身就不错。后来有几次又在小区外面的墙角,看到他坐在地上看书,都是旧书,皮都掉了,但他看得特别认真。我就想,以后我有旧书就等着送给他。”
听完后我对这个拾荒者也生了十分的敬意,和朋友感慨不已。在繁华都市里,匆忙人群中,能够静下来坐在墙角看书的人,不管他是什么职业,都在某种层面上比很多人高了不少。
然而这个关于书的故事到此没有结束。
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的某次聊天中,我和另一个朋友讲起这个拾荒老人,她调侃了一句:“那又有什么用?有这看无用之书的工夫,研究研究生财之道,他就不会人到中年了还在捡垃圾。”
我一下子哑口无言。
虽然是调侃,但说得很有道理的样子。我们花费时间精力去读譬如文学之类的“无用之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02
我很不擅长说理。就是现在,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我还是回答不了。虽然在网络上看到古不少精辟的回答:
比如龙应台说读书可以让你更有成就感和尊严;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比如三毛说读书多了可以改变容颜、气质、谈吐;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再比如知乎网友说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人生?
但我还是觉得无法用这几句有点鸡汤嫌疑的文字来说服你,有时候甚至无法说服我自己。是不是把时间花在读一些更有用的书上面,譬如金融学管理学等职场之类的,我和那位拾荒者的生活,是不是就会比现在要好一些?
即使这样,我还是舍弃不了这些“无用之书”,我想那位拾荒者也是。
它们就好像天上的美丽的彩虹,它不能吃不能喝不能赚钱,甚至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但我们看着这彩虹还是好高兴,觉得人生如此美好。
03
然后我再给你们讲个关于书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个叫顾念章的小孩儿,在学生们都忙着批斗老师搞运动学业荒废的时期,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被流放到他们街上的一个俄语翻译,那个翻译半强迫地教会了他俄语。
后来学校解散,顾念章跟着亲戚去跑船。因为偶然的一篇文章获得了省领导的赏识,在被他流利的俄语震惊到之后,给他强留了一个读书深造的名额。
最后他成了一名著名院校的教授。
对顾念章来说,最重要的固然在于早早地掌握了一门语言,更在于修习俄语的过程中获得的类似“专业”的学习习惯和精神。
顾念章从那时候就和其他学生不同地成了一个潜在的知识分子,他逐渐静了下来,读书和思考慢慢成了他的日常生活。
这个故事虽然是关于学习语言的,但或许可以用来解答关于“无用之书”的问题。
最后我还可以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是我在“无用之书”《耶路撒冷》里看到,然后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我用我自己的话讲了出来,用来回答我回答不上的问题。
你看,它到底还是有用的,至少让这篇文章更有看头了。对吧?
|洛城书宅原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本书,用来拯救千疮百孔的灵魂。”
立志做书城摆渡人的读书宅一枚,与你分享与书有关的一切。
洛城书宅,只等你来。
关于“无用之书”这个问题
你有答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