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麦克尔·罗奇格西被誉为佛商。 他在印度潜心钻研佛法数年,终获得佛学博士学位。 师父鼓励他回国做生意:你已完成静修,应到红尘中去继续修行,最好当个商人。 麦克尔想继续研究佛理。 师父却说:忙碌的办公室才是真正的生活,也是觉醒自身的最佳地方。 工作是觉悟自身最好的道场。 在赚钱的过程中,一个人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也会逐渐深刻。曾有人询问巴菲特,投资跟人性的关系 巴菲特表示,投资让他更好地理解了人性,而对人性敏锐的观察,反过来促进了投资。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巴菲特现在掌管的公司。事实上,收购这家公司是巴菲特最大的败笔之一。 1962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家经营困难的纺织公司,股价很低。 巴菲特明知纺织工业没有前途,但没有抵御住低廉价格的诱惑,开始买入其股票。 这是他犯的第一个错误:败给了贪婪。 两年后,公司当时的老板斯坦顿向巴菲特提出以每股11.5美元回购其持有的股份。 巴菲特同意了,可正式报价信到来时,斯坦顿却临时把价格调低到11.325美元。 巴菲特感到被愚弄和侮辱了,于是决定反击。 他开始大量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直到获得了控制权,并解雇了斯坦顿。 这样,他出了一口恶气,生意也陷入了一个糟糕的境地。 巴菲特后来承认,他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动机是出于个人情绪,而不是理性分析。 他再次犯了错误:败给了冲动。 在之后的投资中,巴菲特意识到:每一项投资,都在跟人性较劲。 离人性弱点越近,离财富越远。 因此,巴菲特投资《邮报》、美国银行、可口可乐时,都是在冷静分析其价值之后才果断入手,最终成为一代股神。 西方谚语里有一句话:人性,是神性和兽性的混合物。站在追求财富的阶梯上,后者无时无刻不在拖拽着你、拉扯着你。如果要爬得高,必得打败心中的魔鬼。知名的商业杂志《福布斯》从1917年创办起,采访过无数企业精英、成功人士,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相比普通人,他们对人心都有超乎寻常的洞悉。说到底,一个懂赚钱的高手,往往也深谙人性。稻盛和夫最初创建京瓷公司时动机很简单:把个人开发的精密陶瓷技术发扬光大。 换句话说,一切公司政策的制定,他都是从自身立场出发,很少考虑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当时很多人对此表达了不满,稻盛和夫不得不静下心反思自己。 那几夜,稻盛和夫辗转难眠,经过彻底思考,他得出一个结论:唯有利他,才能利己。 后来,他完全放下创业之初所怀抱的个人动机,经营理念从“利己”转变为“利他”。 对员工,他颇多照顾。1973年,日本很多企业都在裁员。 京瓷公司也受到了波及,订单直接锐减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 在那段艰难的时期,稻盛和夫没有裁掉一个员工。 他让十分之一的人继续工作,剩下的人或学习或打扫卫生,工资还是照发。 员工们也因此对稻盛和夫感激不已,合力帮公司渡过了难关。对客户,他一心一意为对方着想。78岁稻盛和夫担任即将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CEO。 面对破产窘境,稻盛和夫给出的经营方案只有两个字:“利他”。 原来,他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发现日航员工对待客户冰冷麻木,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为此,稻盛和夫亲自前往一线,他面带微笑,热情服务客户。 他还改进设施,周到地为客户考虑,这些举措最终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日航就重新实现盈利。 格局与赚钱互为因果。赚不到大钱,是源于锱铢必较。 而一个懂赚钱的高手,往往拥有大格局。他们明白只要别人锅里有一份,自己碗里就不会缺一勺。有采访者问著名投资人吴军:“你接触过那么多商业巨鳄,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成功的秘诀,供我们普通人学习?” 吴军回答得很实在:“特别灵验的肯定不可能有。如果真的有,大家都照着做那也不叫秘诀了。 但我回想那些人的确有个共同点,就是格局都超乎寻常的大。” 一个人的格局,藏在他的赚钱方式里。当我们延伸财富的边界,其实也是在提升格局。法国经济学家埃斯特·迪弗洛为了对比富人与穷人,画了这样两条曲线。穷人做生意是OP曲线,很容易起步,但到某一个点,就停下来,之后再也没有突破; 而富人做生意,是OZ曲线,会在调整和尝试中,持续盈利,不断超越原有水平。 埃斯特认为导致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思维模式。 一个人能在财富积累上攻城拔寨时,认知结构也会跟着不断迭代。 知乎博主@秋月几分凉写过一篇文章,谈到自己卖炸鸡腿的发家史。 他家是卖炸鸡腿的,因为炸得外酥里嫩,街坊邻居都颇好这一口。 虽然生意红火,也只是局限于镇上的方圆几十里。 怎么才能把生意进一步铺开呢? 他脑海里一直琢磨这个问题。 他第一个想到外卖。 当时,外卖刚在大城市兴起,还没下沉到更下一级的城镇里,各种外卖平台都派销售员奔走于大街小巷,希望商家入驻。 许多店家都排斥外卖模式,纷纷拒之门外。 他却瞄准了这个时机,亲自联系到外卖平台,借外卖的形式扩大他生意半径范围。 他第二个想到了让别人加盟。 他拿出配料表,再加上按资金入股的方式,跟其他人一起合开了几家。 就这样,当镇里的人还守着小作坊时,他的炸鸡腿生意规模却在不断扩大。 有网友问他,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商业认知? 他说,当一个人想赚更多钱时,他就会被倒逼着去想更好的主意,去思考更好的模式。 口袋里的钱,是脑袋里认知的变现。 一个懂赚钱的高手,往往拥有深刻的洞察力。 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拆掉思维的一堵墙,最后你自然比别人看得更加长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