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参加了一个英文阅读小组,一个月内读了茨威格的三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月光小巷》,开始并不明白这三篇小说为什么会被安排在一本书里,读完才发现,原来三本书的主题都离不开“爱情”与“死亡”。无论是“陌生女人”那低到尘埃里的爱情,还是家庭女教师那遭人奚落的爱情,还有难改吝啬本性的小巷先生,最终都以死亡终结了自己的爱情,而现实中的茨威格本人也与自己的夫人一起服毒自杀。
是不是只有将爱情带入坟墓的那一刻,才能证明自己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力气去爱一个人?
2
后两篇小说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应该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说过,我应该是大学的某个暑假前,去图书馆搜罗一些可以带回家打发时间的小说,被这本小说的名字吸引,于是放进了自己要借的一摞书里,然后又因为这本小说最薄,读起来最不费力气,自然也成为我最先读完的一本。
那年我估计也就十八九岁,对爱情的理解还是很纯粹的,但仍然很难理解女主那毕其一生奉献所有的爱情,看完小说的第二天,我又看了徐静蕾的同名电影,电影里女主的背影和幽怨的背景音乐,这么多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今年年初,又把自己的第一次小剧场体验献给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场独角戏,代入感很强,被女演员的强大的表现力征服。
3
回到小说本身,这次重读还是会有新的体会。
“陌生女人”用尽了自己的最后力气,对R先生作最后的告白,以人生的谢幕证明自己最终的和盘托出并没有任何其他意图,只是为了给自己这一生画上一个句号。
在“陌生女人”的心里,她的人生自遇见R先生的那一刻才正式开始;此后,从一见钟情到暗自观察,从被迫离开时的撕心裂肺到久别重逢后的欢欣雀跃,从坚定信念生下孩子到孩子最终离开人世,虽然生活浮浮沉沉,R先生的冷漠与薄情也让她悲伤至极,但“陌生女人”的爱情一直纯粹而坚定;R先生却一直是老样子,像一个路人,参与过“陌生女人”的生活,却并没有把她留在自己的人生画布上。
最终,她就这样离开了,没有一丝后悔,更没有一丝埋怨,带着她坚守了一生的爱情。终其一生,她不愿给R先生添任何麻烦,因为她知道他不喜欢却又难以拒绝这种麻烦;她拒绝全世界的好意,保持自由身,好在R先生万一需要自己的时候,能毫无顾忌、不顾一切地把自己送给他。甚至在最后一封信里,她也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不愿让R先生背负一点点内疚感。
4
抽离出来看,文学与现实总该有些差距。
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爱情,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哪怕他从未记起过自己,也甘愿奉献一切,不求一丝回报,仿佛自己用尽全力去爱过这个人,人生就已经完整了。
在网上看见很多人说希望能成为茨威格小说里的男主人公,除了不敢相信现实中会有“陌生女人”这样为爱奉献的女人,其实也不太相信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R先生这样薄情寡义、记性差到极致、还极具才华的男人。文学作品总归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没有这样极致的表现手法,如何让人记住这刻骨铭心的爱情呢?
由于加入了阅读小组,所以每天都会看见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人吐槽R先生的冷漠和渣男特质,也有人为“陌生女人”感到悲愤和惋惜。我却没有丝毫这样的感觉,只是为这份不顾一切的、纯粹到有些扭曲的爱情而感叹,感叹这世界竟有这样的爱情和这样的人生。
用生命去爱一个人,大抵就是这样的境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