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两会,分组讨论,通常是有一名领头人,在西方则称为党鞭的人,组织实施的。
两会的任务,按照常规,有两项:一是听取往年的工作汇报,审议政府是否忠实履行了人民的委托,是否有资格继续施政;二是听取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批准相应的资金预算。当然,政协只有参政议政的职能,权力有限,但其对自身选举的常委会,亦是行使前述的两项职能。两会更重要的职能是立法和选举,之所以被称为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或参政议政机关,就是主要针对这两项而言的。不合格的政府,会通过人大政协PK掉,重大的事项,要以立法的形式通过并实施。威武的两会,足以让一府两院的官员有临深履薄之敬畏感。
可现实之中,我们在电视镜头中经常看到的是,分组讨论的领头人,多为两会监督下的政府官员。需要接受监督批评的,不是在代表委员的俯视下,而是在主席台上或者环形桌的中心就座,引导代表委员发表意见。批评因此首先变成了学习,不领会其中的实质,如何发出反对的声音?其次是讨论变成了谈体会。最后是会议结束后如何宣传贯彻。
不好因此就说不对。因为两会前,国务院及最高法检三家都会就报告的起草广泛征求意见。按理说,你干了什么就汇报什么,总不能询问别人你自己干了什么吧?可是,逻辑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既然事先征求了大众的同意,再到两会上去讨论,自然就不会有也不应有不同的声音。至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因为在党代会上已经通过了五年规划,在两会上要讨论的,只是具体的细节和修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波澜。
然而,两会究竟是议事和表决的场所,而且是最正规的机构和场所。要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就不应在起草报告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两会应是接触政府及两院工作报告的第一人。分组讨论的党鞭,应来源于两会。座次的安排,应参照鸟巢的设计,两会代表委员在上,报告席在下,形成弧形半包围俯视状,由党鞭引导代表委员讨论,并质询报告席上的政府首长或其委派的官员。
只是建筑空间设计的一个小的改变,只是党鞭身份的一个小小转换,只是报告征求意见的次序稍微的一个调整,两会的尊严即会瞬间转变。学习因此就会变成议事,这原本就不是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