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说过一个目标管理法OKR,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应该叫做关键成果目标法,来自谷歌。不得不说,谷歌的员工质量真是高,每个人都会制定一些目标并且放在自己在公司的网页上面,然后每个季度总结一下。这个目标管理法的核心理念只有两点,第一是目标能够分解为各个关键成果,这样更具体的方向也可以让我们做事有的放矢。第二是目标要有挑战性,如果制定的目标总是能全部完成,说明制定者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施展,这个程度怎么把握呢?Google认为,大约完成7~8成的目标就很棒了。
虽然一年已经过去1/3多了,但并没有制定目标。可能是因为以前的自己,内心处于一种过度自责和焦虑的状态,定的目标,完成的过程其实都很不愉悦,达成的不会感到高兴,没达成的自责。内心情绪的大象强大而敏锐,对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逐渐产生了抵触和厌恶心理。
陈海贤先生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针对性讨论。大概有我这种情况的人并不少。成功学经常的口号,比如“未来的自己,一定会感觉现在全力拼搏的自己”,或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无不透露出一种信息:对自己要狠一些,做得才会更好。但其实对自我这种严厉的问责对心理健康非常不利,现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焦虑现象我想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更具体到目标的实现上,这种焦虑促成的改变行动会以一种很神奇的状态循环,也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事情一旦有所转机,事态没有那么严峻,改变的动力便减缓乃至停止了。直到事态再次严峻,进入下一轮怪圈中。这样的做事心态和过程真是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焦虑,深有体会。可以想见,过了很久,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的进步还是非常有限。他们也很努力,但却无能为力。真的挺可怜的。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这种思维的人通过不断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保持住了行动力,但内心也会被严重的焦虑情绪所困扰,许多成功人士就是如此,他们即便取得了傲人的学业或事业,却不敢认同和享受这些成功,通过焦虑来鞭策自己继续向前。陈海贤先生说,爱所带来的创造思维是行动力持续的关键。真正爱你的目标,然后正视现实去实现它。而不是先看现实,用夸大问题的焦虑去做事。
突然发现简书这个平台还挺有意思的,可以自由发表文章,还有大量的读者。于是也想结合写作课程和自己的经历,创作一些高质量文章。不过这个事情等过几个月再说吧。现在仍然是用来写一些自己看的自省。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来到2019。自己一事无成,而落下心理疾病,怕是三年前的自己怎么也想不到的吧。痛苦太多,对痛苦都逐渐麻木了。但我不能麻木,麻木就是认怂。我不要走老路,我必须消除痛苦。
晚上看了很久视频,明明眼睛已经很难受了,却没有及时停止。我总是不愿意直面痛苦,在退避和幻想中聊以自慰。察觉到自己的思维,已经是一种进步。我怨恨身边的亲人,他们的掩耳盗铃,让没有让我形成好的思维习惯。我现在经常想着,就这么算了吧。或者,也许熬一熬情况就会变好,这恐怕也是姨妈的想法。我的恨难消。
承认失败,而不是掩耳盗铃,人才有可能进步。伙计,天无绝人之路,你太害怕啦。我记得罗振宇的座右铭“没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我真是太害怕了,所以才六神无主,或者掩耳盗铃,消极退避。都慌,你很可靠。
晚上听了一期卓老板的节目。《物理学家如何看哲学家》。科学和哲学,乃至宗教,都是不同的认知事物的方法。笼统的讲,科学是验证,哲学是思辨,宗教则是教条。所以很多大科学家对哲学都有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哲学里有很多未经验证的内容,我学习近代哲学的时候也发现,哲学家纯靠思辨想出一些东西,后面的哲学家就直接往上面添砖加瓦,根本不知道认知的真伪。比如亚里士多德觉得女性的牙齿比男性的少,可他就是不数数自己妻子的牙齿。
这对我的思维也有启发,确定哪些想法是正确的,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看能否验证,这个验证,不管是我做的“实验”,还是别人做的“实验”,或是专业科研团队做的实验。如果能够验证,至少能保证它暂时是正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