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关于说话的一切》

读书笔记《关于说话的一切》

作者: 煤球呼噜噜 | 来源:发表于2024-08-05 14:58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关于说话的一切》

    书本作者:汤质

    这是一本看了让人觉得自己智商很欠缺的书,又是一本像牛肉干一样的书,全是干货,又很硬,很难啃。

    但本身书本内容算比较通俗的哲学书,看不下去是我自己的问题。

    记录里面几个有启发的观点。

    1、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并且争夺主体

    两人相互注视的过程就是彼此争夺主体性的过程,我通过注视你,把你变成对象,你通过注视我,把我变成对象,因此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存在着相互争夺主体性的欲望张力。

    2、语言的目的是“运用权力,建立关系”。

    语言活动分出两个维度,“人与人”一侧属于权力关系维度,“人与事”一侧属于内容维度。在内容侧,沟通的目标是让他人对一件事达成深刻理解;在关系侧,则是与他人建立亲和关系。最理想的情况,是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所谓“既说到点子上,又说进心坎里”。

    3、好好说话的核心:打破预期,顺应张力,不把对方当NPC

    打破预期,顺应张力——既打破了特定权力结构下的交往预期,又顺应了特定权力结构制造的欲望张力。

    特定权力结构:所有的交往场景背后都有特定的权力结构,在微观层面,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类:优势权力场景、弱势权力场景、平等权力场景

    交往预期,指的是交往双方基于对权力关系与欲望张力的觉察,对即将发生的交往活动持有的预判、期许和成见。这些预期既给了我们安全感,也让我们的心变得僵固。你进入我的世界,开口说话,一旦符合了这种预期,马上会沦为我心理剧场中的群演,毫无存在感可言;而一旦打破它,我的注意力马上便会被你吸引,闭合的心绪也会因此敞开,因为在此之前,“我”并不在场,只有一具“化身”在执行脚本而已。

    ——权利场景下的策略

    在优势关系中,再小的赞美都有奖赏效果,来自弱势者得到优势权力认同后获得的心理补偿,是一种被整个世界看见并承认的感觉;在弱势关系中,赞美的话语往往会被下意识地过滤为吹捧,在那种预期中,努力讨好的你恰好落了俗套。

    对于有实无名者、弱势者,随便一夸就有用,而对于名大于实的优势者,要犀利地指出他真正“有东西”的地方。

    ——把冒犯对准自己

    凡尔赛式对话——“策略性友善,无意识冒犯”的交往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是:话语层面在关照他人,意义层面却在表现自己。

    把友善和冒犯的位置调换一下,从“策略性友善,无意识冒犯”变为“策略性冒犯,无意识友善”。看似冒犯,实际上却体现了真诚和善意的话”。这里的冒犯,是朝向说话人自己的。冒犯朝向自己,善意就对准了他人。那是一种超出自己舒适程度的坦诚。让你自己不舒服的真诚,才是真诚的真诚。

    ——把人当人看

    通过某些话语、行动发出这个信号,从而打破了预期,这个信号是“我选择尊重你”。

    抽象和具象的区分不在于他是否出现在了你眼前的物理空间里,而在于他是否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出现在你的心理世界里。I see you(我看见了你)。

    ——自信之迷思

    “自信”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概念,它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自我肯定状态的能力。

    自信的吊诡之处在于,在理性上,我们认为它一定是自己创造的,而在经验中,它又无时无刻不依赖别人的反馈。

    他人既是有待超越的低劣对象,又是权势滔天的凝视目光。

    我根本不在意“你”,但我在意你的“看法”。

    三角关系中的“你”和“我”被抽空,只剩下了两具由“看法”和“评价”堆砌而成的阿凡达。

    4、语言组织的背后:抽象之梯和问题之锤

    我们使用的每一个概念都处于抽象之梯之上,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语言停留在上或下的其中一端,避免悬于中间。

    将语言世界粗略地分成三个部分,即已知域、问题域和未知域,它们在结构上对应了心理世界的舒适区、成长区、未知(恐慌)区。理解是“已知的已知”。问题是我们明确“已知的未知”。成见是“以为已知的未知”。盲区是我们以为不是障碍的障碍,是“未知的未知”。问题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问题”是揭示盲区和成见的唯一中介。好的问题必须面向具体的差异现象,而非某种含混不清的困惑经验。

    5、语言说服途径

    说服的本质,就是让人们相信你讲的东西和他本来就相信的某些东西是一样的。

    中心路径说服与外围路径说服。

    中心路径说服,是我们这里讲的说理论证,是基于论据的说服;中心路径说服会向受话人的心智直接展示因果关系,它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中心路径说服的缺点是创建难度高,优点是一旦创建完成,它所蕴含的强制力就是无差别的。

    外围路径说服,则是透过各种外围因素进行影响,比如洗脑口号、明星代言、意象营造。外围路径说服则试图用大量的相关性来制造含混的因果印象,它有效的前提是“为什么”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

    图尔敏论证模型——数理B,反限C。

    数理B当然是前提侧的三要素:数据、理据和支撑。

    模型的左侧,也就是前提侧。最基础的,叫作数据,也就是基本事实依据;其次是理据,理据说明数据如何与断言有关,说明基于事实如何能推出主张。理据背后往往还需要有个支撑,也叫根据,它相当于理据背后的理据。理据和支撑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主观假定性的,后者是规范共识性的。

    反限C则是结论侧的三要素,分别是反驳条件、限定词和主张。

    反驳条件,指断言者需要自己先指出这个断言可能被反驳的点,并为此做补充性说明,这种说明必须和断言一起出现。限定词,是对断言的修饰与限制,使其不至于沦为武断和专横的主张,限定词能让一个断言在逻辑上立于不败之地。

    有求于权力者的非对抗场景,理据和支撑往往需要隐去,充分考虑了对方的顾虑和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才审慎地提出了这些主张。在对抗性场景中,则必须在数据、理据和支撑上下足功夫,它们能使说话人站在规范支持的一边,获得强制力。

    6、语言活动的目标概括为两类:“赢得权力”与“深化关系”

    复杂性体现在,二者表面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深层里却是反对关系——在关系中使用权力话语会破坏关系,刻意放弃权力的行为,反而会深化关系。

    7、两种应对紧张的思路,分别是“屏蔽反思”和“制造幽默”。

    屏蔽反思,将自己浸入信念之中,或是刻意表演严肃,创造一种自否定的幽默感。把人物和角色分开,就像演员一样,表演的只是角色,而自己这个人物在后台仍是安全的。有点像课题分离,角色只是在行使自己的责任。

    8、“重新定义事实,充分关注优势”是助人倾听—回应的精髓。

    以发展—建设为导向的对他人境况的深度理解。

    助人倾听的“聚焦点”

    题中之义:经验、想法 、行为 、情感

    弦外之音:模式、 优势 、非语言信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关于说话的一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rx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