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达到增长的上限?
很多企业家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企业已经有了满意的客户群,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然后企业家就将部分利润投入研发,这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满意客户,企业规模不断增长。但不知为何,不论企业家多么努力,这个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停止,不再继续增长。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先来画一个系统循环图。
在企业家的心里,这个系统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满意的客户群足够大,并且在不断增长,所以企业就能有不断增加的销售收入S);不断增加的销售收入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S);然后,企业就有了更多的可投入资金,以用于研发(S);进而,企业就会有更多的满意客户群(S)。这是一个增强回路。
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实际的发展状况并非如此。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事件并未体现在这个系统里。比如,所有市场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系统还应考虑到“市场份额”以及“市场规模”这两个因素。如果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满意的客户群,市场总规模越大,市场份额就越小(这是因为,市场份额 = 满意的客户群/市场总规模)。同时,大多数业务的特征是,随着市场份额的上升,吸引新客户的工作会逐渐变得困难。于是,就有了另外一张系统循环图。
其中,“市场总规模”是输入悬摆,它代表着来自系统外的限制。“对投资者的回报”则是输出悬摆,代表着整个系统的目标。
事实上,除了市场总规模外,还有很多因素可能会限制企业的增长。比如,当你所处的行业或细分市场利润很高的时候,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被吸引过来。他们会迅速进入这个市场与你进行争夺,于是就有了一个O形悬摆。
此外,如果你的企业做到像谷歌、微软那样,你就会有新的麻烦。比如,很多国家都有反垄断法案,以限制某个企业占据过多的市场份额。这就是一个O形输入悬摆。
这就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三种外在限制:竞争者,市场总规模,法规限制。在系统中,这三种外在限制都用输入悬摆来表示。
但实际上,企业还面临着内在的问题。当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以后,企业的内部规模也得以扩大。其结果就是业务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各种低效率现象开始出现,系统逐渐变得笨重,内部的交流沟通遭到破坏……这些低效率引发的额外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并限制了企业成长。
某些低效率现象可能还会妨碍将货物交付给零售商或客户的过程,从而降低销售收入,并和由低效率现象引发的额外成本一起降低利润。而由此导致的客户服务恶化可能也会对原有的满意的客户群产生不良影响。
可见,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去了解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其实正是这个系统的结构。在找到问题根源后,企业管理者就要在合法范围内想办法解除这些“调节回路”的束缚,消除它们的影响,让最初的增强回路占据上风。
所以,要想通过系统性分析法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就得用系统循环图画出系统结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系统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其中的增强回路是怎样的,调节回路是怎样的,悬摆是怎样的,时滞又是怎样的。
当我们能够看清整个系统的结构与运作模式时,问题的根源自然就会水落石出,而问题的解法也会变得更为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