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37 周三,晴
睡个好觉,整个人感觉都不同!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近几年,书商们出书的时候,总是喜欢用“XX的人”来命名。比如说,追风筝的,偷影子的,装在套子里的,晚熟的……嗯,今天我就来说说“狭隘的人”。
开门见山,这个人就是“我”。
晚上躺在床上,半睡半醒。突然察觉,自己似乎变得“狭隘”了。
这个事情在过去完全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我自认是一个心胸非常开放的人。比如说,喜欢在城市或者乡间到处走,探寻城市的角落;会慕名去不同的店打卡;会愿意和新认识的人聊天;会接受不同人的故事和价值观……
但是,
但是,我发现,现在的自己似乎没有之前那么开阔了——我停滞已久。刚毕业么会,我自认是班里最活跃的那几个人,但是大学之后,由于价值选项的多元化之后,我的“优点”成了无人问津的状态。
此外,学术、学问的专业性让我开始放弃更多的选择。对于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大多点头微笑,然后告辞。
疫情三年似乎加剧了这种情形。虽然我很早就知道“信息茧房”这个说法,甚至不屑一顾,我自认不会被信息所束缚。
不过现在看来,似乎只完成了一半。表面开放,内在狭隘。
是的,我从不排斥接受新知识和咨询,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种种都能以平淡的心态接受。但是对于“自己”,我总是很难用一个合适的方法去面对。如果粗略讲,这当然是属于“认识自我”的范畴。但是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内在的狭隘,其核心关键是目标不明确,外在表现为对固有路径的依赖,墨守成规。但很明显,疫情三年之后,社会、世界、行业格局都有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动,原有的道路是否可以继续走,是个问号。理论上,这时候需要重新做个调研,然后再开启后续的活动。
或许是疫情三年,大脑某部分停运了,重新开启的时候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比如说三年前订的学习规划、就业规划,现在看显然是过时的。要找一些马上上手的东西。
当然,往深层次说,或许是过往人生的一种习惯思维,即“狭隘”。
如今能照见自己,却也不错,但接下来,又要去何处?(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打开一盏灯,你可以看到自己,但未必能看到路。)
这又是要花功夫操练的东西。
另:
今天去学校,发现似乎大部分人都有颈椎问题。为何?
因为大家都是带电脑到学校,桌子的高度通常和手肘齐平,于是显示屏一般就是胸腔高度。为此大家不得不低头看屏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