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劝学》开篇便表明观点:“学不可以已”。
读到一篇文章,而今年过半百的作者也是教师同行,回顾了作者本人从“中师”开始的求学路程,从师范参加工作开始就提升学历到函授专科,再到函授本科,历时6年。而今的90后、00后可能无法理解当年的求学是怎样的情景,而自己却在工作中了解了一些梗概。
从古到今,学习就是很私人的事,别人很难插手,最多就是指导一下、辅助一下,强烈的学习动机才是支撑每个求学人坚持下去的力量。
幼时求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耳熟能详,程门立雪、悬梁刺股的典故叹为观止,没有闹钟的日子更别说“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辛劳,那时流行的座右铭很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名人警句脱口而出。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早”字。
读书时总是忙碌而充实的,每天学着各种知识,做着各类试题,大考小考不断,时间匆匆而过。
学,然后知不足。
而在古代,无论中外,学习也不是想学就学的。以往的原始社会不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学习是贵族阶级、有闲阶级才可以尝试的,平民百姓为了生计尚且疲于奔命,哪有时间、财力、精力去学习呢!所以孔夫子开私学被誉为“至圣先师”,不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先生”,毕竟在他之前“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但那都是贵族阶层的特权,普通百姓是没得机会的。 而是因为正是由于他的倡导,普通人才有了学习的机会。
孔子的伟大之处便在于开创私学,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而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也影响着几千年的教育教学。
随着时日增多,读过的书忘了许多许多,却依然记得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
其实读书的目的本不就是为了记忆,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为谁学?学什么?怎么学?三连问之后答案呼之欲出。
只是如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学习的内容越来越深,很多时候更要讲究方法与策略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失为其中的一条,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行合一更是不可或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