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的人数有点多,两位老师,十五个学生。我的iPad屏幕只能显示十六人(4*4),上课时不能看到所有人,这让我有点难受。
安安对于周三的科学课特别上心,幼儿园放学后本来要求我带她去游乐场或者操场玩的,我说今晚有课,立马乖乖的跟我回家。路上还表示,妈妈,我喜欢上庞老师的课。我问为啥?答:因为庞老师会表扬我呀!行吧。
对于庞老师上节课留的作业我是非常认真的对待的,连做烘焙用的小小的电子秤都拿出来了(电子秤大约是一年前买的,至今一只面包没做过!鄙视一下自己)。可最终还是没能称出气球里空气的质量来,不知道是我的电子秤不够灵敏,还是因为我的气球太小里面的空气不足一克的缘故。最后是作弊加上苹果手机的连拍功能一起上,才勉强达到目标,不过还是心虚,没敢发群里给大家看。
庞老师这节课给我们讲气体,通过建构气体分子模型来展示其运动方式。庞老师说,跟固体和液体不同的是,气体分子之间没有吸引力,杨同学提出不同意见:是气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很小很小吧?庞老师纠正了自己的说法:气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特别特别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气体分子爱自由,四处游荡。有同学提出来病毒在空气中能否传播的问题,事实上,病毒是通过气溶胶粒子传播的,也就是唾液与飞沫。如果真有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将是一场大灾难。
回到物质构成,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根据组成方式的不同,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而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这个词是不是很高大上?)组成化合物也被称为纯净物。这点很神奇,也不太好理解,我竭力想象这件事,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突然能够想象空气的“样子”了。空气也是由元素组成,不过成分有些复杂,除了二氧化碳和氧气之外,还有氢,还有一些惰性气体。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元素竟然不是在大气层中发现的,而是外太空,不得不佩服科学家们的想象力。元素周期表的出现也特别神奇,进一步证明很多东西并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本来就存在着的,只是一些聪明人去发现他们罢了,很了不起。人类出现之初,空气应该很清新,不曾被污染,否则不会进化出“肺”这么脆弱的器官来承担吸收氧气与人体内的细胞共同作用为人类提供能量这等重要的任务。空气里的元素应该很少很少,少到肉眼看不见的程度。而如今只要有光线,就能清晰地看到空气中的灰尘,难怪肺癌会成为癌症之首。
庞老师用一个实验来展示气体分子的运动模式:加热空气和冷却空气。看着用洗洁精加水和糖做成的泡泡剂在冷热水中不厌其烦的鼓起与瘪下,真的特别搞笑。庞老师告诉我们,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达到340米/秒。为了更直观的感受这个速度有多快,我换算了一下。一般高速公路上会限速120公里/小时,也就是将近34米/秒,而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是它的十倍,比一般长途运输客机的速度还要快,真是没想到。如果是在一个封闭空间的话,这个速度将会对空间四壁产生巨大的压力。有同学立刻想到,为何汽车轮胎必须定期更换。因为轮胎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使轮胎壁变薄,而这种磨损程度是不均匀的,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就会有很大的爆胎风险,是非常危险的。由此又联想到这种压力是否均匀的问题,庞老师的解释是:封闭系统里,气体压强pressure是均匀的,但压力force跟作用面积有关,面积越大force越大。压力=压强x作用面积。汉语常把压力和压强混淆起来。那会引起概念理解错误。导致应用时发生错误。难怪小时候妈妈会提醒我们,打喷嚏的时候一定要张着嘴巴,否则有可能将眼球打出眼眶。有人用飓风来类比打喷嚏时的气流速度,看来老妈并没有在吓唬我们。
无论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多大,其相互碰撞产生的能量都不会散失,因此我们用它的这种属性来做一些事情。比如我们家家都在使用的微波炉,就是利用电磁能让食物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运动加剧了加热食物。
还有均向混合物的各向同性,宣纸才不会在被墨汁泡皱,更准确的展示出创作者的意思表达……。已经十点了,大家还在热烈的讨论,小多老师一再催促才下课。下课仅仅是离开腾讯会议,大家转阵微信群继续讨论。
学习着,是快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