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去书店找到了期盼已久的张爱玲的收官之作——《小团圆》,读完前两章的时候有些失望,读到后面就更失望了。失望之余不仅对这本书有了更浓的兴趣,这本书的前2章杂乱无章,写的是在主人公九莉在香港读书时候的趣事,但是与后面的故事发展毫无联系。整个书是二战的背景,二战里各种阶层人的的生活状态,但是整个书的故事又和二战搭不上关系,大家脱离了时代背景,只活在自己的爱和情仇里!
有人说盛九莉就是张爱玲,邵之雍就是胡兰成的原型,可是张爱玲自己极力否认,通读完整个故事才发现,这令个人就是他们的原型,只不过张爱玲在这部剧作里把自己理想化了一些,让自己不再卑微,不再是低到尘埃的花,而后一个骄傲的她,敢于离开敢于选择的九莉,但是这种骄傲本身又是一整更深层次的自卑,因为在现实中,张爱玲一次又一次地催眠自己,甚至用自己的稿费帮助胡兰成养小三。在小说里,九莉却勇敢离开了之雍,张爱玲之所以不想承认九莉的原型就是自己,是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小说之所以杂乱无章,缺少了张爱玲笔下一贯的审视生命的视角,是因为她无法去审视自己,这小说与其是小说,不如说是她的半自传,每个人在审视自己的时候都无法做到冷静,也发做到客观公正,所以看似杂乱无章的人物故事,正是张爱玲自己一生的呢喃,仿佛说一个别人的故事,其实在倾诉自己的一生,一生缺爱,因此把胡兰成为数不多的爱看得太重了,也折射一个原生家庭对一个女人婚恋观的影响,童年的遭遇让张爱玲对于得到爱这一件觉得很奢侈,所以总是不断地错过身边的人,也不相信真的有爱存在!
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她把人性里的隐秘的自私,隐秘的欲望,隐秘的腹黑抖露无出来,撕去了所有伪君子的道德的伪装,但是不欣赏她对感情的态度。明明知道对方是个伪君子,却依然爱着,我私自以为,到了后来的后来,张爱玲爱的并不是胡兰成,而是自己,那骄傲的自己,因为找到了所谓的爱的知己,她不允许自己失去这份所谓的爱,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她太孤独了,没有人像胡兰成这样了解自己,所以她摘取了所有骄傲的伪装,却发现对方根部不值得爱,她无法接受的不是胡兰成而是一头扎进了爱情里的自己。她爱的只是她的骄傲,她放不下她的骄傲,这正是源于她对爱的自卑。到最后,她显然是坦然了,所以《小团圆》的结局里,九莉放弃了之雍,也代表了张爱玲的新生。对于这部遗作,她既爱又恨,因为这里有自己的理想中的自己。她一生的爱都错付与他,最后,她懂了,悔了,却也老了。
所以,她这一生爱的人只有她自己,骄傲的她自己,这样也未尝不好,如果她真的与胡兰成结婚也未必幸福。因为她太骄傲了,而骄傲的反面又是极大的自卑。这自卑源于童年无法得到真正满足的爱和依恋。做女人适度就好,别太骄傲,也别太自卑,自信,阳光,快乐,简单就好,遇到好男人就狠狠爱,遇到不适合的男人学会潇洒离开,不要试图改造一个人,也不要试图去挽回一个根本就不爱你的人,别去证明自己的骄傲,你是文坛才女,可人家喜欢的就是小护士,你会唱动听的歌,人家不喜欢听歌只喜欢看书,你是电影电影明星,人家爱看话剧,这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人家的问题,所以趁早离开去找那个和你一样有同样喜好的人,或者欣赏你的喜好的人,一辈子很短,不要因为自己的骄傲,错付一个自己后来真心不喜欢的人,倾其所有未必因为爱他,有可能是因为爱自己,爱情里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把童年得不到的爱投射到爱情关系里。这一生,张爱玲应该在最后是后悔的,不纠缠,不痴狂,爱得起,也放得下是盛九莉,不是张爱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