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会严格遵从自己的价值观来行动吗?
人是什么?在《论教育学》(赵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这本虽薄却博大精深的小册子中,康德认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毫无疑问,人应当接受教育,因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既然如此,为了成为一个人,人应当接受哪些教育?
通读这本小册子,我们不难发现,在康德看来,人们应当接受的教育包括保育或养育、规训或训诫、培养技能、塑造明智、培养道德。
保育或养育是自然性的教育,意味着父母要采取预防措施,使孩子不会有害地运用其能力。
规训或训诫把动物性转变成人性,防止动物性对人性造成损害,将人置于人性的法则之下,并且由此开始让他感受到法则的强制。
培养技能要造就一种满足各种任意目的的能力,技能必须要精深,并且逐渐成为思维方式中的习惯。技能对于一个人的品格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技能的培养是为了天赋的发挥,这给人以其自身作为个体的价值,学会为了自己的意图驾驭公民社会。
塑造明智就是要把我们的技能施之于人,使他人服务于自己的目的,这就要学会掩饰自己,洞察他人,以便能够适应人类社会,在社会上受欢迎、有影响。这又叫文明化,它要求风度、礼貌和某种机智性。塑造明智使人成为公民,取得一种公共的价值,投身公民社会为其服务。
培养道德是为了塑造品格,获得一种对于整个人类的价值。道德性的培养不再基于规训,而是基于准则,这是对思维方式加以塑造。因此必须学会按照准则来行动——开始时是学校的准则,然后是人性的准则,并认识到这些行动本身的正当性,而不是被某种欲望所驱动。道德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确立一种品格,即按照准则来行动的能力。
培养技能、塑造明智和培养道德属于实践性的教育,是指那种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的教育。这样的自由行动者能够自立,并构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又意识到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笔者认为,简而言之,人应当接受三种教育:让人成为人的教育、让人创造个体价值的教育、让人创造社会价值的教育。接受第一种教育是为了坚守做人的底线,否则就不是人,而是畜牲。接受第二种教育是进而让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人的价值,首先是“独善其身”,而不管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接受第三种教育是使人不仅对自己有价值,而且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是“兼济天下”。完完整整地接受这三种教育,就能成为完人。可悲的是,很多人连第一种教育都不过关。
无论什么时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都难上加难。因此,“按照准则来行动”或者说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行动永远都是可贵的事,古今中外这样做的人并不少见,如屈原。我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