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作者: 紫雁东来 | 来源:发表于2020-11-22 16:58 被阅读0次

    作者:袁枚  (清代)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释

    秋士:指借园主人。

    响:指声响。

    遏:指阻止,使停止。

    香傳紅藕深

    译文:

    在凄清冷寂的秋夜拜访借园主人,还未见其人已经听到笛声。

    悠悠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抒发着主人的心情。

    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深处的红藕的飘来阵阵幽香,好像笛声也有了香气。

    与主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伫立相对无语,连那衣襟都被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

    秋夜訪秋士

    作者简介:

    袁枚 (清代)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

    袁枚的诗词全集: 《咏史》 《赤壁》 《山中绝句》 《大树》 《谒岳王墓》 《寄聪娘》 《独秀峰》 《随园记

    创作背景:

    借园是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人于乾隆二十年(1758年)的一个秋夜去借园拜访李晴江,适逢"主人坐月下吹笛",乃赋此诗。

    诗词赏析: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笛愁容尽梅花里"(白居易)……不一而足。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壹笛酒人心

    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

    (繁)作者:袁枚 (清代)

    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

    半天涼月色,壹笛酒人心。

    響遏碧雲近,香傳紅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濕衣襟。

    註釋

    秋士:指借園主人。

    響:指聲響。

    遏:指阻止,使停止。

    半天涼月色

    譯文:

    在淒清冷寂的秋夜拜訪借園主人,還未見其人已經聽到笛聲。

    悠悠笛聲在冰涼如水的月色中飄蕩,抒發著主人的心情。

    笛聲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雲,深處的紅藕的飄來陣陣幽香,好像笛聲也有了香氣。

    與主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佇立相對無語,連那衣襟都被被清涼的窗露沾濕了。

    響遏碧雲近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壹,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

    袁枚的詩詞全集: 《詠史》 《赤壁》 《山中絕句》 《大樹》 《謁嶽王墓》 《寄聰娘》 《獨秀峰》 《隨園記》

    創作背景:

    借園是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人於乾隆二十年(1758年)的壹個秋夜去借園拜訪李晴江,適逢"主人坐月下吹笛",乃賦此詩。

    流影濕衣襟

    詩詞賞析:

    全詩四聯均寫景,無壹句議論,無壹句抒懷,但卻彌漫著淒清的氛圍,滲透著悲涼的情思。細細品味,如飲醇酒,回味無窮。首聯"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秋夜"本已淒清冷寂,而所訪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雲:"春女怨,秋士悲"。所謂"秋士"即謂暮年不遇者,借園主人當屬此類。袁枚自己雖曾步入仕途,任過縣令,但因升遷無望等原因,早於七年前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兩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詩人此行"訪秋士"即是以此為前提的。當詩人步入借園,首先聽到的"水上音"就是笛聲。這笛聲作為壹種聽覺意象是全詩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園主人心聲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詩在首聯引出"水上音"之後,中間兩聯即集中筆墨對其進行描寫。但詩人並沒有單純地去描寫笛聲,而是以視覺意象"月色"及嗅覺意象"藕香"作為陪襯烘托,使笛聲意味更加豐富感人。頷聯"半天涼月色,壹笛酒人心",乃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壹笛"指笛聲,"酒人"指微醺的借園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後,還嫌不足,又以笛聲抒其情懷。在中國古詩中,笛聲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如"羌笛何須怨楊柳"(王之渙),"笛愁容盡梅花裏"(白居易)……不壹而足。這首詩中的"笛聲"也不例外。"壹笛酒人心"抒發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寫笛聲在冰涼如水的月色中飄蕩,仿佛笛聲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聲淒怨的情韻。笛聲感情雖然哀怨,但借園主人吹奏技巧卻十分高超,故頸聯壹轉雲:"響遏碧雲近,香傳紅藕深。"笛聲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雲,同時水中飄來了紅藕的幽香,與笛聲交織往還,好像笛聲也具有了香氣。作者先聞"水上聲",既產生了感情的共鳴,又陶醉在音樂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佇立,直到笛聲結束,才想起要與友人相會。尾聯雲:"相逢清露下,流影濕衣襟。"此聯乃回應首句,當作者在"秋夜"聽完友人的壹曲笛聲之後,終於迎來了與"秋士"的相逢之時,但他們卻久久的相對無語,身影沈浸在流瀉的月光下,顯得格外寧靜;他們的衣襟被清涼的窗露沾濕了,猶如他們的心靈也被淒清的笛聲凈化了壹般。友人的心聲已在笛聲中傾訴殆盡,作為知心朋友,作者對此已經領會和理解,無須多問,亦不必多言,兩人心靈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詩的收束像不盡的笛聲的余音壹樣,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歌的主旨在於表現作者與李晴江作為知音的深厚友誼,詩中卻無壹語表達此意,只是寫自己夜訪友人聽其"月下吹笛"時的景象與兩人相逢時無言的情狀,但自有壹股感情之泉流註全篇,這也正體現了袁枚"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隨園夜話》)的詩論理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iu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