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宸灏
《一个人的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感到愠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一: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更为深刻。所带给自己的感受是很愉悦的。我有支教的同学,我相信,当他们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把自己无数次学习到的,曾感到内心厌倦无比的知识讲授出来时,那种曾经的厌倦会被内心自然生出的愉悦所取代,因为他们感到了自己所曾学过的知识在此刻是有益于自己,他人的。
二:同样,在首章开头,我也有第二层意思,要学习,也要生活。只会学习,不会生活,也无法立足于社会。学习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将所学的和实践结合,于己,谋求生存也罢,陶冶性情也罢。于社会,产生经济效益也罢,社会效益也罢,或多或少,内心都会感到存在的价值和愉悦。
三:学习知识是一回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是一回事。但目前的高等教育的现状是部分学科设置不合理,供需错位。所学的无法应用于实践。但也有我们的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目光所及,停留于课堂,停留于书本。造成学与习相脱离。
不管是朋友真的从远方不辞劳苦的到来,还是心理上的彼此彼此渐渐了解到彼此相知相惜,这才是真朋友,才真的让人从内心里感动。苏东坡被贬,仍有好友不怕牵连,与之畅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岂不快哉啊。其二:有多少朋友很重要,有多少朋友把你放在心里更重要。和自己的知心好友心与心的交流,纵然外面是大雪纷飞,内心也是暖暖的。把酒话桑麻也罢,畅谈心事也好。足慰自己的内心了。无论和朋友相距多远,心中有彼此。虽天涯,亦是咫尺。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伤心,这是很难做到了。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所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诸如此类,不可列举。至于君子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这其中推己及人,则就更难了。
当然若是深究这其中的悦和乐以下是李泽厚先生的精妙言论,节选抄录些: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乐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至于乐与悦具体的境界,暂不做探究。这一话题涉及李泽厚先生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将在读哲学纲要时再做探究。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慎重的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自己的祖先,那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回归于淳厚了。”
其一:厚葬不如厚养。就我亲身经历而言,现今农村丧事场面极其隆重。似乎是越隆重越孝顺。一不符勤俭节约的美德。而是又是笔极大的开支,增加经济负担。三是这个衡量标准我不认同,孝子不看死后尽哀,看的是生前尽孝。
其二:或许是孔子认为通过家族,部族凝的认同感恢复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秩序,那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变得淳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的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却不违反礼制规矩。”——李泽厚译
因为各大译本存在差距,自己经历尚是浅薄,因此不做翻译,只敢谈些自己的理解。因为尚是年轻,缺乏人生阅历,不足之处,尚乞见谅。
青年的时候正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的时候。所谓“阳春布德泽,万物争光辉。”当学习知识,能力,以作为将来立世的依靠。三十岁的时候,无论是事业,生活,家庭都能够完全的依靠自己较为成熟的处理了。四十岁的时候,对过往的经历,当下的生活,未来的期待,都已经不会感到迷茫,困惑。人到了五十岁,精神,心志慢慢消退,也就基本认同了前半生走过的路。六十岁的时候,大概能做到“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且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样了吧。七十岁的时候顺遂心意便好了。这是孔子一生的道路。”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乘兵车的大国,慎重的处理事物并且取信于民,使用有节制并且爱惜民力,役使人民按照时节。
两点:其一:民无信则不立,民心所望,施政所向。秦帝国如此,苏联如此,民心凉了,再强盛的国家,再先进的政党,又如何?
其二:节用,有节制的使用。受制于生产力水平限制。达到理想的政治效果,君主就必须要有节制的使用财力,民力。问题是他们并没有看到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生产的扩大。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严肃,不庄重。就没有人尊敬你。所学的掌握的也就不牢固。君子要做到忠实诚信。能看到朋友的长处。有了过错,也不怕改过。
其一:这个威不是威严,而应当理解为做学问的庄重严肃的态度。
其二:无友不如己者。有的译本翻译为“不要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不能拿“自己”作为衡量交友的标准,而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秀之处。此译不严谨。且易误导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不了解别人。
这里摘取我的以前写过的一些话:
子云:“君子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但我却担心死之将至,而无只言片语留存,以至于对关心自己的人来说未免是憾事,此其一也。更重要的是怕自己得不到全面的评价,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来不免有“留名”的心理,著述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我既不是文人墨客,也算不上是一名优秀的读者,然而不免受此影响。不求美名,但却不想被误解,以至于给予我不公正客观的看法”。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所以这点要做到还是很难的。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他的作为,看他的经历,了解他的内心。这个人还能有什么隐瞒呢?有什么隐瞒呢?”
的确,要想深入的了解一个人,须从一个人的行为,经历,内心,这几个方面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贤德呵!一竹筐饭,一瓢子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苦楚,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处。多么贤德啊,颜回!”
此“乐”绝对不是告诉人们苦中作乐那样简单,也不是片面强调精神生活而忽视物质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于困厄不丧失希望,处于富贵而不骄横自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