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的时代,安静更显可贵,且内涵丰富。
人人都有着一张嘴,我们从两三岁开始学说话,接着便是读书习字,渐渐知晓语言表达也是门艺术。老师常教导我们熟能生巧,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且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于是我们更是勤于说,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可后来我慢慢发现,能言善辩是种能力,保持沉默也是种能力。前者需要动脑思考,将思维缕清继而转化为语言,最后加以润色,出口便饱含自信的色彩;而后者也需要思考,准确来讲是反思自身,同时也思量一下有没有发表言论的必要,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都知覆水难收,言论的背后还隐藏着责任,若情绪上来还得小心克制,一吐为快定是不可取的,仅从自省和自制这两个角度来看,后者似乎更难做到。
“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莎士比亚曾这样说道。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心怀异议的,因为声音的背后有勇气作推力,狂热的背后有兴趣作基础,勇气与兴趣都是美物,是拥有者的福。莎翁为何说空无一物呢?后来我才知道是自己误解了莎翁之意,莎翁此言意在说明人生要有精神追求和精神价值,莫让生命在贫乏和空虚中沉沦。
声音和狂热若仅源于勇气和兴趣是远不足够的,更为重要的是灵魂的参与。而纪伯伦有言,他说:“语言的波涛始终在我们的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永远是沉默的。”也就是说,语言多为喧哗,灵魂却始终沉默。声音和狂热之中往往少有灵魂的参与,因为灵魂缺席,故莎翁嘲讽其中空无一物。
安静之所以用丰富来形容,一是因为它具有时光沉淀的气质,二是因为它蕴藏着独立的人格魅力。
不到一定年纪,没有足够阅历和修为的人,很难真正安静下来。即便是不说话,他的心也不一定是静的,年轻人总是很容易胡思乱想,被各种琐事搅得内心不得安宁,所以怨艾连连。这些声音除了能暂时麻痹大脑神经,几乎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习于静的人,性格偏内敛,较沉稳,不喜欢声色嘈杂的社交场合,热闹看在眼里,总有种深刻的悲哀。
习于静的人,他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外界多么喧嚣,都与他无关。安静做事,独立思考,便保有内在的充实感,无需靠别人来知道自己的状态。
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但回归到自己的小世界里,总要有一刻丰富的安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