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像一根干燥的木柴,若生活中的火星掠过,就会燃起熊熊大火。
——《忧郁》
世界皆白我独黑
如果不是真的曾经成为其中的一员,普通人真的很难想象抑郁症患者的生活到底是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还是一个深无底洞的漩涡。
在2013年2月23日的上午,对外经贸大学的阳光明媚的草坡上,赛娜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这个年仅20多岁的姑娘在微博上留下遗言之后,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悲剧不止一处,2012年的时候,一个微博名为“走饭”的南京姑娘用微博时光机发送了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话语,当人们看到她的遗言的时候,她已消逝。
那个时候的互联网通讯可能不如如今的发达,因此她们的死并没有像这几天的乔任梁事件一样博人眼球,当然,“博人眼球”这个词可能用的不是很恰当,可却也恰恰反映了当下的许多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里的心态——无论他人是升官发财、生老病死、悬崖勒马还是劫后重生,他们都站在高于法律准则的道德境界好似字字珠玑的一样风风火火的在各个实时热点下留下自己的痕迹,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去、无痕;只有少部分人是真的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心想付出行动来印证他们所想,但在互联世界里做到这一点却是千难万难,只好内心长叹一声,挥袖作罢;当然,也有极少数的牛人,他们做到了心口如一、行动至上,真正的用自己的力量温暖了他人的精神世界或物质世界。
或许我们不能全怪人们自己,因为我们到底不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这万事皆可为骗的时代,不得不再三小心的去给予自己所剩不多的热心肠。而事实上,我们也真的很难去感受、参与到抑郁症患者的真实世界。
有人会说,抑郁症这种病只有生活极其悲惨和不顺的人才会患,而且一旦患上在人前人后都是一种疯疯癫癫的状态。其实不然,抑郁症自杀身亡的赛娜,曾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学历高,海归派,工作稳定生活富足,周围的人大多数都一致认为她是一个积极的人,而当赛娜离世之后,才觉得自己对她的了解,“并不比浏览她页面的陌生人更多”。从赛娜充满冷静、理性,条例清晰的遗言来看,她对自己的状态其实早有察觉,“一直无法完全感受正常人的乐趣和追求,只是以为自己生性冷漠被动。”,偶然有好友察觉出她低落的情绪,也只是当她遇到了一时的难题。现在可想而知,那时的赛娜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很大程度上是教养和自尊强迫所致,而外人对她的内心世界的痛苦,一无所知。
我们在网上常常能看到类似于这样的事件:一个女儿被母亲打了一巴掌,然后就自杀了。试想一个平时生活健康快乐的人,怎么会因为这点事情就自寻短见呢?我想,这自杀的原因可能并不是这一巴掌,而是她有病,易受刺激,这一巴掌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症患者最普遍的特征是常年感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所能感受到的乐趣和意义,而且这种情况是他们自己明明很清楚但是又无法控制的,因为他们体内的神经递质出现了问题,需要外界的药物干预来解决。若是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情况愈演愈烈,一个人总是生活在对自我的否定与厌恶中所导致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杀。
可能会想,有那么多的人由于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经常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意义,为什么他们没有患上抑郁症、想去轻生呢?我想说的是,压力人人都会有,有大有小,有短有长,能导致患病的程度的压力是什么样的我们没有经历过也无从知晓,而且由于个体的差异而导致每个人的耐受力不同,至今也对压力的上限有个准确明确的标定。抑郁症患者的生活,如众多的患者亲口描述,看不到一点希望,世界无可留恋,对自己无限否定与厌恶,唯有死亡一路可以解脱。
抑郁与我们
我想对于抑郁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 对于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要学会及时有效的排解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也是一个实际上我们很难做到的方面,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追求一些看得见的我们认为的很有价值的东西,忽略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看不见的东西,当自己从所谓的忙碌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忽然感动内心空洞、生活无趣。只要记住,生活,除了死气沉沉的工作,还有栩栩如生的明天;只有对明天有所期盼,生活才会有动力,工作也会随之达到臻美。
- 对于抑郁症患者,我们不要用社会标准去要求他们,更不要轻易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指责。我们于他们,应该是推,而不是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无论你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还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如果爱,请真爱。
同样是春天,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生命的舞蹈,听到的是生命的音乐,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会笼罩在幽幽的那样一种阴暗当中,伤春悲秋,甚至走上不会路。当你在享受春天的时候,也请留心,主动把春天注入他们的世界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