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失意、难过、愤怒和压抑的时候,我们常常喜欢向外去求得同情和帮助,或者干脆抓住机会,把内心积攒的怨气,一股脑儿撒在一个对象上。
在那之后,我们内心还会有孤独感产生。
前天晚上,儿子好晚才睡觉,然后很晚才睡着,几乎是过了半夜。
这样小的小孩,这么晚才睡觉,实在是令人痛心啊!
我烦躁地对他说:以后,我再也不要陪你一起睡觉了。然后,甩门就走。内心有很多怨气。
对儿子态度恶劣、情绪烦躁之后的好几天,我反思和内疚了好久。同样的情况,我偶尔也能够对自己说,算了,明天之后重新开始吧(以后再也不这样了),但以后,难免还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时候——
也许是本性和人格特质如此;
也许是内心有更多的焦虑存在;
也许是期待过高而不切实际,内心产生了挫败;
也许是他的行为妨碍了我个人的生活;
也许当时自己内心正堵着一股气;
也许是我也累了,想要赶紧做完自己手头的事情,早点睡觉了;
也许是我对其他人的期待得不到满足,内心本身积攒着一些怨气,而面对一个比我弱小的人,我更容易向他撒气,和表达不满;
也许是很多种感受混杂在一起。
导致我们负面情绪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个都是充分的理由,每一个理由似乎都无法跨越,每一个理由都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熊孩子嘛!人嘛!
但很多事情,在当时无法做到,是因为,在那时那刻,我们并不能够像现在这样,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原因。
该怎么办?
只能说,这条修行的道路很艰辛,这条修行的道路并非那么简单和如意,这条修行的道路可能需要脑海多次重现当时的情景,多次还原,才能找到内心的症结所在。
如果,每时每刻我们都能够分离出另一个自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视角,像刚刚的我一样,拥有清醒客观的视角,去观察一个正在付出某些行动的躯体,去体验她的情绪,同时试着去安抚她的内心,那么,我便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同时,也会有理智在线。
那样子的话,我会有被接纳和包容的安全感,我会有战胜自我的愉悦感,我会有成功解决亲子矛盾的幸福感。我能够彰显母亲的德行,做出理智的行为,因而才可能创造出幸福,产生令人回味的空间。
我在书上看到,正念可以干预病痛,让更多的注意力被收拢到观察体验,让观察体验与疼痛体验分割,从而产生双重自我的感受,我的理解是,因为有另一个自我的分担,病痛体验因此减弱。
我想,正念同样也是可以干预负面情绪的,让一个正在关注的平静自我观察另一个被隔离的消极自我。
我曾经试过在自己内心压抑失落无法释怀时,把自己从情绪里拉出来,用另一个我,看着那个原始的在失意中的我。因为有两个自我分离,原先那个失意的自己,负面的情绪便消除了一大半。我猜,是因为,自己的情绪被身边的“这个人”看见,理解和接纳了吧!
“愤怒”和“焦虑”是两股更加顽固的情绪,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站在看见自己的地方,做自己最可靠的人,最忠实的朋友。
不要让自己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内,看住她,同时——
在她有情绪时,看见她;在她愤怒时,倾听她;在她即将倒下时,托住她。
……
而在她欣喜若狂时时,也为她开心,但记得督促她,不要骄傲,前路漫漫,明天还有明天的路要继续走。
总之,你要永远都在她的身边,不要让她迷失了方向。
你,就是她自己,是她面对一切的最坚强的后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