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禁止歧视的结果可能更糟——《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一)

禁止歧视的结果可能更糟——《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一)

作者: 赖美云的小面包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23:15 被阅读68次

            最近精读的书是薛兆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周主要读完了第一章的内容:稀缺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里让我改观最大的一个词是“歧视”,生活中我们提到歧视就会想起不平等对待,而在经济学中,歧视本身没什么对错,是没法避免的;或许我们要关注的是歧视形成的原因,不能盲目禁止


    一、为什么歧视没法避免

            薛兆丰认为,只要稀缺存在,你就必须做出选择;一旦做选择,就必须有选择的标准。选择的标准就是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是歧视。比如说,你的钱有限,买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买别人的唱片了。这样,其他歌手在你这里就被歧视了。所以说,只要稀缺不能避免,歧视也就不能避免

            不过,歧视有时候是合理的。比如在东南亚从事橡胶业的华人,他们会把人分成七等,信用等级逐级递减。比如第一等是直系亲属,第二等是远亲,第三等是同族或同一个姓氏的人。这样依次排下去,最后一等是外国人。做生意的时候,每个等级的条款不一样,贷款时收的利息也不一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样生意的范围不就缩小了,赚的钱不就少了吗?

            研究发现,这种歧视是有道理的。因为华人生活在东南亚,语言不通、寄人篱下,如果有人借钱不还,也很难把别人告上法庭。华人在东南亚又没有关系,也不懂当地的法律,很难受到司法系统的保护。那华人怎么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呢?就得用这种区分等级、区别对待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歧视。这不仅不会减少收益,还能增加。


    二、禁止合理的歧视会发生什么

            既然有时候歧视是合理的,如果政府禁止了本身合理的歧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看一个美国的案例。美国十年前经历了一次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就是贷款机构大规模地把钱借给了信用等级差的人去买房,结果借款人无力偿还,导致银行出现了大量的坏账。

            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呢?有人说是因为资本家太贪婪,把钱借给了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也有人说是因为各种债务被银行打包卖来卖去,链条太长,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最后导致金融危机。但薛兆丰说,这两个解释都不靠谱,真实的原因是这样的。美国人历史上的购房率一直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银行家非常谨慎,不轻易放贷,大多数人是买不起房的。1991年,美国商业银行房贷数据被公开,有人发现,能拿到贷款的多数都是白人,像少数族裔、弱势群体拿到贷款的可能性要低得多。很多记者就拿这个数据来说事,大家觉得商业银行有特别强的歧视弱势群体的倾向。

            但是,如果你真的还得起房贷,银行不借给你钱,那就是银行的损失。弱势群体往往没有偿还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区别对待是合理的。但大众不相信这个。再加上联邦储备局波士顿分行发布了一份报告,说美国商业银行肯定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歧视。整个社会就掀起了一股运动,要求给弱势群体发放更多的贷款。

            当时美国政府对银行采取了各种手段,一方面威逼,如果商业银行被查出来歧视弱势群体,就要集体诉讼,罚好多钱。另一方面利诱,政府来承担所有放贷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就改变观念,不再对借款买房的人严格审查,还鼓励大家来借款。当所有银行都这么做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当然会有一段繁荣的时期。但一向谨慎的银行知道,这些债务是有风险的,所以它们把这些债务打包卖来卖去,就像是击鼓传花一样,看谁最后倒霉。而且他们还相信,欠债越多,影响就越广,政府就越不会让你倒,做起来也毫无顾忌。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就是发生了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危害仅次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且,这次危机波及到全世界,全球金融体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我们看,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是有效率的。如果政府不管歧视的原因,强行禁止,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禁止歧视的结果可能更糟——《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to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