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大设计》这两本书的第二作者,是列纳德·蒙洛迪诺,他自己也有一本经典书《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
书中他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
现实中科学家很少,我们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甚至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01.事实并不重要,立场最重要
比如方舟子大战韩寒。至于说韩寒作品中到底有没有抄袭,有没有找别人代写,这些事实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因立场不同而已。
站在方舟子一方的角色定位上来说,他代表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要义无反顾的和那些他眼中所谓的假冒伪劣对抗到底。
哪怕对方早已被市场和用户验收接纳,哪怕客观事实是整个市场的规则就是如此,他还是会大声疾呼:你是不道德的,我是正义的。
站在韩寒一方的角度来说,一本书是怎么写成的,其实每一个行业人士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作者只抓大的提纲框架,具体的细节和论据是其他人协助完成的,这其实也没什么不道德吧!因为优秀的人,只抓重点。
02.观众想要的不是事实,而是认可
比如热门短视频。它们的内容无非就是拿一些外行人看来高大上的关键词,用对比隐喻娱乐的方式演绎,试图展现自己的博学和专业,以此来证明自己所谓的正确观念。
是的,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有自己的鲜明观点,他们不关心是不是客观事实。和自己观点一致的新闻就会更多的被展示,不一致的内容就会石沉大海。
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能带来更多关注。
比如新闻标题这件事,从技术角度说并不是网站编辑的选择,而是读者自己的选择。
现在网上发布一片文章,你可以同时添加5个标题,甚至可设置智能化标题,就是平台会根据文章的阅读对象匹配对应的标题,最终选出用户最想看的标题。
03.热点话题,是“肯定贩卖者”
今天,我们的媒体和网络上有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它们或者骂得特别犀利或者捧得特别动人,观众看得畅快淋漓,十分过瘾。
但是这些文章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没有?其实并没有,因为他们从不会关心这个。
他们只要能让自己的“粉丝基本盘”高兴就已经足够获利的了。他们是“肯定贩卖者”,是“焦虑贩卖者”。
也许大多数人没那么极端,可能互联网本身就是个极端的人抒发极端思想的地方。它的去中心化放大筛选并聚集了持有相同观念的人群,加剧了舆论的非理性繁荣。
写到最后
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或许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认可自己的。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都是律师思维,先有结论再找证据。
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因为追求真理不仅要有科学家的客观理性的求知欲,还要和大众人性的弱点对抗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