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一件作品时,总会被作品表达的创意所惊艳到;或者对于某件事情的解决方案会让人惊呼:你是怎么想到的;亦或者读完某个故事,惊叹于故事情节的层层嵌套,耐人寻味等等。创意确实是一种惊奇的力量,它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似平静,在某刻有所触动时候,喷涌而出的力量,瞬间倾泻,无不珍贵。
在赖声川老师的《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他提出了“创意金字塔”模型,把创意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的转化这一过程都变成了可具象的教学模式。“任何创意必须源自生活,在生活中的学习也就是在为创意学习”

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创意工程主要面向“构想”和“执行”,“新颖”即是创意的构想面,“适当”属于创意的执行面。进一步思考,建筑学者库地奇对创意的定义则是“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找并解放我们的内在”,这里“寻找”和“解放”更深层次地说明以上两种面向创意的工作。“内在”中需要被“解放”的是什么?这就称为创意作品的主要素材与关怀。
人为什么要创作?从基本的生存角度来看,创意源于生活中的直接需求,比如: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人们制造了各类工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们为了对生活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人类不断地去了解宇宙的奥秘,了解生命,了解人与自然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些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索而进行努力的具体结晶正是创意作品诞生的驱动。人类的创意作品涵盖了我们所有的希望和恐惧,所有的需求和欲望,所有的思维、情感和疑惑。
创意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通过两个步骤进行的——欲望的涌现以及表达这欲望的方式。可以理解为“构想”与“执行”、“灵感”与”“制作”、“内容”与“形式”,实质上就是“创作”的“创”与“作”。
作家安东尼杰说:“没创意的头脑可以看出错的答案,但需要有创意的头脑才能看出错的题目”。在创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认“创意题目是什么”,比方说:是什么力量促使莎士比亚写剧本、贝多芬写交响曲、李白写诗?这都是基于他们内在寻找到一个适当的题目。题目是无穷的,简单的题目创造简单的挑战,辅助而具有深度的题目促使创作者寻寻找复杂而具有深度的解答。爱因斯坦在创造《相对论》的时候,没有人委托他要这么做,是他自己的探索,来自于他内在求知的欲望。
为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拥有不可思议的创意能量,这包括了个人的才华,等待被发掘、开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