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蚁思 || 99%想离开体制的人,都没想通这一点

读书蚁思 || 99%想离开体制的人,都没想通这一点

作者: 蚁观世界毅叔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17:10 被阅读40次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保持随时能离开传统媒体的能力》(作者唐颖娴),对于在体制内工作20多年的传统媒体人——我,还是有很大的触动。

    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体转型期,其实我们面临的都是产业级别的历史机会。可是为什么这种产业重构,变成了一部人的机会,却是另一部分人的噩梦?

    因为辞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媒体转型期的大格局下,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专业化的媒体运营能力和做互联网内容的思路才是。

    做到之前,是要想清楚,这与是否离开传统媒体无关,只与你是否有思路有关。很多时候的跳槽和离开,只是在逃避。

    就是说,你想离开体制之前,你要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拥有随时离开传统媒体的能力?”

    所有想离开体制的人,都要想明白以下这一点:

    无论经历怎样的时代变迁和媒体形式,传媒运作的法则是不变的,都是要以用户为核心,通过内容创造价值,再通过合理的媒介来连接内容和用户,把价值传递出去

    那些懂得内容、经历了传统媒体专业训练的人,往往经历过专业理论和实践,培养出了很好的「内容感」,对于现在互联网的内容产品运营,应该说是拥有一种不可获缺的能力门槛。

    可为什么他们还是非常焦虑,担心在自己外面的世界里不值钱?

    因为在体制内的传统媒体人缺少互联网的磨练,缺少经年累月的内容积累和对新时代用户需求的关照,缺少对IP打造定位、互联网思维产品化和传播方式的深度了解。


    现如今媒体操盘的两条思路,一条是集体狂欢式的媒体消费,一条是以人格为载体的内容传播。

    集体狂欢式媒体消费的媒体操盘手代表是黎瑞刚。

    黎瑞刚,曾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总裁、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年4月18日,黎瑞刚领导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宣布入股全球最大的经纪公司——美国CAA,华人文化董事长黎瑞刚出任美国CAA董事。

    黎瑞刚是最有媒体理想和操盘能力的媒体人和生意人。他是体制内外最好的例子,你说不清他是在做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他只是把对媒体和内容的理解,结合中国市场的情况,做到极致了。

    黎瑞刚在开始操盘 SMG 的时候,整个互联网尚未对传统媒体构成倾袭的态势,当时央视还一家独大。2011年他就在复旦管院说用资本撬动媒体的想法,那时候的媒体远远没有现在这种内容创业的热潮。

    他那时候成立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不久,高举高打用来孵化《中国好声音》、东方梦工厂、梦中心等后来霸屏的影视项目。到今年,你看到的各类新兴媒体平台、内容生产、经纪、影视项目背后都有黎瑞刚的影子。

    关键是,黎瑞刚一直在学习美国媒体行业的做法,特别是通过资本运作撬动媒体内容的尝试

    以人格为载体的内容传播媒体操盘手代表是罗振宇。

    罗振宇,曾担任《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2008年从中央电视台辞职,2012年底,罗振宇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2015年12月,罗振宇作为创始人,推出知识服务App【得到】,一年多时间年流水已超亿元。

    罗振宇认为互联网必然给对媒体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由于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受众人群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传统大众传播将越来越难以奏效。未来的传媒将不再以信息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

    魅力人格体将是新媒体时代最关键的传播节点。受众在被细分之后,会基于兴趣和对不同自媒体人的喜爱,而发生分化与重组,最终形成一个个高粘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组织。与大众传播下的规模经济模式不同,未来社群组织的生存将遵循范围经济的逻辑。

    黎瑞刚式的体制内外操盘能力和融资能力,不是高水平团队和资本运作能力跑不出来的。对于想离开体制创业的传统媒体人,应该选择小一些的切口,即罗振宇式的人格打造路径。


    媒体思路对于做互联网内容的越来越重要,而未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做互联网内容。

    没有所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分,有的只是亘古不变的内容法则

    张泉灵(原央视《人物周刊》《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栏目主持人,2015年从央视离职创业)有一句话说的非常一针见血:

    内容不一定有好的商业模式,但是内容一定是这个时代获取用户效率最高的方式

    经过『内容感』和『互联网思维』磨练的人,手握着各种影响力变现大门的钥匙,你从黎瑞刚、罗振宇、吴晓波身上也能看出来,而他们确实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符号。

    很多传统媒体人把握住了内容创业的红利,核心就在于他们在用自己懂的那套操作,在互联网上和不懂内容的新媒体编辑拼,这其实是「降级」的战争,一般的小编怎么拼的过?

    都是在做知识产品,无数互联网小编,和罗振宇这种十几年的媒体人,你说哪个更懂内容的交付和热点的传播?

    每当时代转轨,世界都需要媒体和媒体人。你经常会在这些潮流的尖端,发现媒体和记者的影子。

    他们做的事情,都是在通过内容创造某种价值,并且通过有效的媒介手段,影响到了自己的受众。

    这个时代互联网潮流、知识付费产品,不就是上个时代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吗?

    —— 内容可以创造价值的核心就是,内容可以影响人心,能把事儿做成就是看你能收获多少人心!


    那如何才能获得并保持随时能离开体制的能力呢?

    这篇《保持随时能离开传统媒体的能力》文中提了三点如何打造个人的媒体能力:

    一是保持社交媒体时代的有效信息获取。这点很多媒体人都懂,毕竟内容创造价值的第一步就是获取信息,这也是记者采、写、编、评的第一步。这才有助于把握构建大格局下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如果连风口都判断不出来,你有可能抓住的是悬崖。

    思:很多网络媒体没有一手的采访,从大平台上剪切复制,用唬人的标题吸引读者,最终也就昙花一现,没落是必然。比如,我们是最基层的官方媒体,每天都有一批记者采访鲜活的内容,采用“中央厨房,一稿多用”的方式,传统媒体在当地的影响力自然与日俱增。

    二是尽可能和你觉得懂的牛人做到「物理接近」。这个概念来自李笑来,他经常说牛人总是扎堆出现的,牛人之间会做到互相影响。这种物理接近指的是有效社交,不是仅仅说过话、加了微信号这么简单。

    你需要通过自己的有效信息获取,形成清晰的认知和思路,和他们进行有效交流,更好的是为他们提供惊喜和价值,才能形成真正的接近。

    别害怕自己的学习会是无用功,好学生永远能到一次举手交流的机会。注意力是有吸引力的,你的认知完全有可能成为你的有效社交资本。

    思:人脉是你能帮到的那些人,而不是那些能帮到你的人。所以寻找贵人之前,请做别人的贵人。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是在分析摸索的过程中,花大量的有效时间形成自己的一条关键主线,也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这条主线会成为你分析判断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工具,这决定了你的下一份工作是否能让你升值,是否能变成你的有效谈资。

    关注主线的同时,要迅速补足互联网思维,对于做内容的人来说,需要补足的互联网思维就是产品和技术思维,因为是新时代通往用户的媒介。

    思: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得到]学习以来,我也一直在思索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从97年开始就一直从事广告经营和媒体运营工作,可以说是一直和各种经营活动保持接触,是我们传统媒体中最市场化的部份,就类似经营一家媒体公司,也打官司都是自己来。在学习中,我一直倾向《5分钟商学院》、《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还有最近的《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打造自己经营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一句话总结,整个内容行业正在经历传媒、教育和出版业的重构,互联网已经连接了所有人,组织和组织之间,广告和内容之间、知识和娱乐之间的界限都已经非常难界定,所以现在要想的首先不是你是否要辞职,而是是你是否有这个能力来抓住机会。

    如果简单模仿别人的经历,在没领悟道的前提下就去模仿术,是会走火入魔的。如果不保持自己的能力,任何环境都会变成长长的黑色隧道,不成长才是最大的机会成本,无论在哪。有自己的清晰思路,去哪里你都不用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蚁思 || 99%想离开体制的人,都没想通这一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uo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