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坐在南京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拿着砖头一般重的神船笔记本写着日志。
从抢到打工度假签到如今坐在候机大厅里,经过了2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这两个月,让我从一个二本学校的毕业生变成了远赴澳洲搬砖的青年。曾经做过交换生,在美国交换了六个月,所以也算有过一次出国经历,看过繁华有过失落,最为遗憾的是,当时只顾着忙交际,忙课业,却忘了写下见闻,如今只能偶尔看着那时的照片,拾起零星的记忆。而今再次出远门,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任务,时常抽空写下这段时间的见闻与感悟。一来是为将来的自己留下一点文字;二来也是为了锻炼写作能力,毕竟作为英语系的文科毕业生,文笔太差实在说不过去,所以如果将来有能力,会偶尔写写英文随笔;三来也能帮助未来来自于大陆打工度假者们了解在澳洲的生活情况,认识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南京机场登机口 机场登机牌或许有不少人还不了解打工度假签,我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我持有的打工度假签证的英文全称是working
and holiday visa 462,简称WHV或者462签证,是自去年开始,澳洲政府对中国开放的一种文化交流项目(实际是澳大利亚政府获得廉价劳动力的利好途径),允许特定条件的中国青年赴澳洲打工,鼓励用工资支付他们在澳旅游的费用。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对中国开放这种签证,另一个国家是新西兰。澳洲政府每年开放的名额是5000个,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每次发放名额时候是需要靠运气和网速去抢才能得到的。更多信息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大陆已经有很多中介机构做过详细介绍了。
持这种签证赴澳的人各自有着不同的目的,有些人是为了旅游,有些人是为了学习语言,有些人希望借助这个机会获得PR,有的人只是想来一场说走就走。我则是为了自己的研究生做准备。我毕业于国内很靠后的二本院校,学习的英语专业,翻译向,四年来一直不甘心就这样简单地毕业工作,因此有过不少折腾,比如交换生,比如大大小小的社科项目和学术会议。今年暑假,在同学都忙着考研的时候,我选择了出国读研,学一直很喜欢的口译专业。无奈准备雅思的时间太短,只拿到了6.5的总分,所以一直憧憬的巴斯,纽卡等翻译牛校肯定没有希望了。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了诺丁汉大学,并且拿到了offer。同时抢到了这批签证。本打算抢到签证后先去澳洲打工几个月,挣点学费,等着明年九月份英国入学读研。结果一位教我翻译的老师点播了我,让我先出去见识下,找准方向再去读研,毕竟英国一年制硕士的含金量越来越小,翻译专业出路更加狭窄。以我的性格,或许酒店管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思考了很多天,我最终决定先放弃诺丁汉的offer,飞往澳洲进行打工度假,利用这段时间在酒店等地工作的机会当作实习,瞅准了方向后,即使明年九月份再申请一次也不晚,而且在那之前有更多的时间来刷新雅思。
很多事情都是在机缘巧合下形成的,5个月前我抱着那本《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准备考北外的研究生(学翻译的人都知道那本书和那个学校高翻的地位),4个月前我突然考了雅思准备去英国读研,2个月前拿到了澳洲签证,1个月前我拿到了诺丁汉的offer,也就是半个月前我思考再三,决定不接这份offer,去澳洲进行gap year。我不知道在未来几天会不会有新的变数,我甚至不知道我能不能应对这些变数,但是在我的心里,有一种很真切的力量告诉我,越是未知,越能激起我好斗的欲望。有老师劝告我说,你这样摇摆不定地更改决定,会导致你后来的路越来越被动,因为走到最后的一定是目标明确,步伐坚定的人。那晚我和那位老师坐在餐厅,他这么来评价我的决定。其实我不是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有这么一种信念,人生是需要规划,但不需要太过细致的计划。规划不同于计划,规划是大方向,计划则是成就人生规划的砖石。做太过详细计划的人,朝着这个大方向努力的时候,会发现每一步都存在变数,让你感觉越来越迷茫自己的选择。所以与其让这种变数衍生挫折感,不如利用这种变数来增加自己的可能性,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计划。比如我自从去了美国之后,感受到真正发达国家的生活之精彩,就决定向着移民努力。在这个规划下,目前所做的一切都在累积这种可能性,至于是什么时候读研,国内还是国外,顺其自然就好。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努力抓住每一个可能推进规划的机遇。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也就是如此吧。
最后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也是一句被引用泛滥的话来作结尾: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杀鹌鹑的少女》
警醒我们慎重,同时也要灵活地做好每一个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