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岁的时候,我以为,只有自己的青春是兵荒马乱的,春心萌动、敏感易碎、原生伤害......一切都构成了看不见的膜,隔开了我和外界。
孤独成了整个青春的主旋律,而奏鸣的乐器则是手中的书和笔。
越是孤独,越想宣泄。在现实的生活里找不到分享对象,就在沉默无声的书本里找。于是,我读懂了朱自清缠绵着旧情的文字,读懂了王维蔓延着苍凉的古诗,读懂了李煜掺杂着忧愁的旧词。
我在仓皇的青春里一头扎进了文字的“世外桃源”,试图寻找着一些内心渴求的东西。
魏小河比我长几岁,除却他那“留守儿童”式的童年,我俩心境上的变化竟有许多相似。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94267/fc98858fdbc44916.jpg)
魏小河从小跟着外婆奶奶生活,大字不识几个的老人们没能为他带去什么启蒙教育,这让小村庄出身的他初次面对水泥钢筋的世界时,有了从未体验过的自卑。
与仿佛百科全书的周围人相比,对别人谈论的话题永远插不上话的魏小河只能沉默。
来自新环境的“不适配感”没有使他退缩,反倒让他在保持现状和做出改变两者中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事后回忆起来这段读书启蒙的记忆,他称之为“一场误入歧途”。
就像是被一个还没对焦的镜头吸引,他在这条“歧路”上越走越远,想要弄清楚镜头捕捉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读书,就是他让镜头对焦的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94267/6ae7c409913228d5.jpg)
我从这面墙的高处发现了一本《海边的卡夫卡》,作者是村上春树,这个人我听过一点,但从未看过,所以借回去。又发现了一本巴金的《家》,课本里讲过,但是没有看过,所以借回去。
学校旁的“希望书社”、学校门口的“流动书摊”成了他常常光顾的地方。他选书没有标准,心念一起便是全部理由。
通过读书,他排解了无法沟通的寂寞,也安抚了急于解脱的好奇。他说:“在小说中,在文字中,在别人的叙述中,你总能找到一些你曾经感受但不曾表达的东西......茫茫世界,原来你并不孤独。”
到了工作的时候,新的烦恼像是青春期后滞一样出现在魏小河的生活里。他意欲逃离,这时的他想到了读书,他用阅读大量书籍的方式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毛姆式”的避难所。
慢慢地,阅读的平静盖过了生活的烦恼,活跃的思绪取代了现实的妥协。他通过读书兑换来的,是一个更懂自己的人生,是一个身处闹市亦能心安的人生。
青春年少时那份孤独,只要一句“懂我”就能被抚慰的孤独,在那年那场误入歧途中得到了治愈。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94267/749ccbd6d74b01c8.jpg)
有人说,魏小河是“z懂年轻人的书评人”。他懂我们不想被拒门外的心理,他也懂我们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所以,他把他领会到的成长记录在了自己的书评里。
他说过:“我们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之间跋涉,在一个又一个人物之间游走,其实是想要对自己了解得更深。是为了发现自己,确认自己。”
少年时代的魏小河没有立下的选书规则,青年时代的魏小河也不会多此一举。
他知道我们很少能在一个确定的答案里获得一个准确的自我了解,我们只有在很多选择和尝试中慢慢筛选出自己想要经历的人生。
因此,在魏小河的新作《不止读书》中,出现了主题不同的五个篇章,不管你是喜爱经典的读书人,还是专研某个文学时期的读书人,又或是意图从阅读中收获技能的读书人,这本书都能为你介绍一些轻轻叩问心扉的作品。
若要说这书中不同评论的共同点,大概就是书名中的那个“读书”。
青年人为什么要读书?除了排解年少的孤独以外,还有一个原因:
找到自己的节奏,形成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观念,就不那么容易被时代冲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