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让我反复陷入选择困难症
今天在北京找了一天房子,也是我第一次在北京找房。
很长时间以来,最困扰我的就是去哪里租个房子,北京这么大,很多地方对于我很陌生;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来过北京一样,尽管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却不清楚周围的环境,也从来没有想过在哪里租房;所以这三年过得也是比较漫长,漫长的是深夜降临无处安放的肉身。
当终于决定寻一个住处时,内心还是很激动的,这意味着我可以结束三年来流浪的生活,可以有自己的一张床,一个独立的休息空间,哪怕只有几平米。
寻找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简单,这也是要感谢身边的同事,他们给我很多经验和建议,让我省去了很多对比和分析的时间。而拿来主义其实也等于坐享别人的成果。
其实可以选择的住处是无限的,但也是有限的,因为有两个要素是必须考虑的,第一是价位,第二是距离。价位代表着我们可以接受的金钱成本,多少钱租一个房间;而距离也在影响着我们的价位,距离公司越近,价格越高;距离越远,价格越低。无论是价位还是距离,其实背后的底层都是时间。钱也是用时间换来的,而距离又在消耗着我们有限的时间。
所以有的同事选择了在公司附近租个房间,空间很小,价格很贵,但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出门两百米左右就到了公司,上下班就是几分钟的事;为了这个便利,他们支付了高昂的房租,也不得不接受了狭小的空间。
而对于我而言,首要标准是省钱,那么距离近的房子就被过滤掉了;而省钱那么就要接受的是花费更多的通勤时间,也是就更远的距离,那么多远算远呢,多远又是合适的呢。
我接受了同事的建议和选择,既然要省钱,那就选择出行最便捷但是又是最远的一条线路,一条地铁线坐到底,那周围就是最好的选择。这需要一个多小时的通勤。
我很少乘坐北京的地铁,也很少去很远的地方,这一次为了找房子,我第一次去了最东边,直接把一号线坐到底,也是接近延长线的始发站。
在中介带我看房的时候,他们问我想看什么价位的,我说就一千左右的吧,一个人住。于是我们看了几间房子,从1000到1300元不等,房间也是大小不一,朝南的、朝北的;有的是卧室,有的更像是储物室改造的;有顶楼也有二三层;
最后我在4个房间里做选择,我首选是价格最低的,也就是一千的,但是这个时候这个房间的其他因素也让我陷入深思,价格是便宜,可是房间很小,不到2张床的空间,窗户也很小;
其他的呢,房间大了,价格贵了点,但是住户很多,一个房间四户共用一个卫生间。
一下子选择题变得复杂了。
我一时间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后来我想了想,影响我选择的要素有哪些,一开始我以为是价格,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有很多:价格、空间、配套、住户人数。
价格是决定我支付的金额;
空间是影响我居住的舒适度;比如阳光、是否有窗户、室内空间大小;
配套和住户数,其实就是卫生间使用率,四户共用一个与三户共用一个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用户越少,使用卫生间越方便,否则可能抢卫生间就是一个很难的事。
所以单看一个价格,是不可能做出一个最优的决策,即使我选择了最便宜的,也不一定就是选择了合适的,因为价格的背后付出的代价就是要忍受其他方面的损失。
当然经过了一番思考和权衡,我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选择的误区,我是在为300元的差异在苦苦思考。
300元是一笔很大的金额么?
为了这每月300元,一年就是3600元,我在逼迫自己做出一个最优的解,这样做值得么?
我为什么这么在乎这3600元呢,这才是本质问题。可能自己还是觉得不配住更好的房间,或者节省的习惯还在影响着我,省钱才是最好的决策,这也在干扰我正常的判断。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我的收入不算很高,但是对于一年支付3600元,我不是承受不起的,可是我因为这个数目的钱而花费大量时间在比较和权衡,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做决策经常把成本与节省两个不一样的东西混在一起,本质上就是一种主次不分的误导。节省了钱,要牺牲一定的舒适和自由;付出了钱,换来的可能就是高质量的休息和省下来的时间。
本质就是时间与金钱的转化,省钱费时间,费钱省时间。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一个可接受的小钱而陷入选择困难症,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我们来北京是来享受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就应该把更多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只盯着成本和节省,而忽视了看不见的机会和财富。回到我的动机,我为什么要找一个房间呢,为的就是有一个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也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工作和学习。那么如果不能好好休息,等于放弃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
想到这里,我毅然决然问自己,就算是我订了最贵的,这个1300元的,对自己在金钱上又是多大的成本投入呢。这个价位一定不是北京最便宜的,但是也不是最贵的,相比很多人,它是一个相对便宜的价位了,而背后投入的时间也是我可以接受的。那么选择最便宜的房间就是对自己的苛刻和残忍,选择最贵的是给自己一个继续努力的动力和基本生活保障。注意,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更好的去工作和成长。这也是这三年我不断压榨自己导致精力涣散的教训。脱离开基本的生活保障,苦行僧般的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工作机器,而失去了一定的健康身体和安全感,比如发福的身体,不吃吃出来的,而是熬出来的和休息不好导致的。
说了这么多,我也是在不断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和决策模型,过度盯着绳头小利不一定是美德或者节俭,更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和耽误;很多年前,我是为了一个月300元而浑汗如雨的干着很苦的劳作,那个时候300元就是我一个月的收入;这么多年后,我的收入提高了,但是心里还是不想舍弃曾经的影子和影响,这其实也是一种执念和保守。我明明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的,就像是这三年为了省钱,吃了很多面包,结果上次体检发现自己的体脂率已经超标,省了吃饭的钱,也在透支自己的健康,而背后的原因就是自己要保持一贯的节俭和苛刻。我知道自己这样做不是最节俭的,但是相比身边的人,相比自己,几乎等于是在逼迫自己回到二十多年前的生活状态,不要给自己花钱,吃要控制、住也要控制,更不用说穿和娱乐了。
我推崇和敬仰勤俭的品德,讨厌浪费和铺张,但是我这不是节俭,而是一种变态的自虐,让自己更苦点,换来的是内心成长的逃避,也是沉浸在所谓道德制高点的自嗨。
一个不会花钱,或者不愿意花钱的人,要么是穷过穷怕了,要么就是守财奴;
而我是刻意在保持贫穷的,也是穷过穷怕了。但是这种思想不会让自己变得富有,就算以前穷过,我们也不能背着过去那沉重的壳艰难前行。
看到这一点,我释然很多,是时候跟过去那个贫穷而又节俭的自己告别了,可能我还是会舍不得花钱,但是要刻意的去让自己学会正确的花钱,该花的时候就得花,节俭用错地方就是在牺牲更多时间,而时间才是一切的本质,失去了时间等于我们投入了更多不可见的金钱,这才是金钱与时间交换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