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作者: 昏花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00:40 被阅读0次

“围城”取自书中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乎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他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钟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而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僚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是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的就进去了;结婚后她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所以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知识份子的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

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后,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等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无法挣脱。本来就无才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被这只手掌控住,逆来顺受地接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地踏入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晓芙的追求还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钱钟书以这样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之人要么顽固不化要么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各种争斗之外,真正要阐明的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价值。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我们乐于接受心中的这面围城。

相关文章

  • 《围城》 读后感

    《围城》 读后感...

  • 读书感受:妙语连篇的“浮世绘”——《围城》读后感

    妙语连篇的“浮世绘” ——《围城》读后感 蔡听...

  • 四月的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这本书给我的代入感特别强,我觉得我在一些方面和方鸿渐是极其类似的,...

  • 10.29 读书笔记

    二读《围城》读后感 因为之前第一遍读的太囫囵吞枣,这次又细读了一遍,现在我来仔细瞎扯下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 围城...

  • ——《围城》读后感 我们在时代的围城里过着平庸无奇的生活,我们在平庸无奇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囿于自己的身份,因为我们...

  • 《围城》的那一场没有风花雪月的故事

    最近拜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总是觉得应该写个读后感,有好多话要说。 “围城”是方鸿渐他们去往三闾大学途中谈...

  • 《围城》 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2016年5月2日晚,柔风细雨,冷暖适中,我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花了8天业余时间,有点如释重负...

  • 《围城》方鸿渐对中的封建教条如此厌恶,为什么却不能摆脱家庭

    读书评阅读书籍分享:读后感《围城》钱钟书 大部分人在读《围城》之前,都有听闻过“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 《围城》和《皮囊》的读后感

    《一》围城读后感: 钱先生的高明之处你不得不佩服。读完围城,他深厚的学识和犀利幽默的文笔一下就能扎进你的血液里。 ...

  • 《围城》

    读围城,水平有限,写不出来读后感,只能摘抄一些自己感触很深的话 围城节选 1.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围城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fv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