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古人说过一句话叫“著书立传”,论说起这件事,在生活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写文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容易,也不容易。饭后茶余之时,写几首诗,作几首词,或写几篇论文,工作总结,人物传记,还有诗歌散文,是自己的一种生活雅性。我一生的追求,年轻时主要考虑的是工作学习,命运前途。后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孝敬老人。这些生活中的需求,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只要是你努力了,这些都会实现,压力也不是多大,我就最容易滿足与骄傲。
有一天我退休了,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就有一种恐慌感,从干了多年的刚位上退下来,心里头总是空空落落特别寂寞。便想着出门去买些菜回来,帮老伴儿干些家务活,以减轻她的劳动重量。老伴儿不让去,说是男人家心粗,出手大方,买菜不会讨价还价,买回来的菜价格贵,质量差,是个瞎子。好了,那就在家好好呆着,吃了睡,睡起来看电视。老伴儿又反对了,说是退休了一点儿爱好都没有,后半生也要活的充实些,不能混日子。我的妈呀!看来老伴儿还是有追求,有远大理想。于是乎,闲的无聊,从书柜里翻出来几本小说读。当然,读书、看戏就是我一生最大的爱好与追求。后来,就把小孙女在幼儿园没有写完的生字本收集到一起,节约利用,断断续续的码字。大体的格局是按小说或者是按故事来写。三五年的时间过去了,一本初稿终于放在案头,经和出版社定稿到正式印成书,花去了八年时间。也许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的思维模式有进化了一歩,思考着在我的有生之年,能不能再写出一本书来?
我的写作水平有限,如同是盖房子一样,有学识的人盖楼房用的是钢筋水泥,而我才学识浅,盖的是土木结构。但是皮气还是很犟,想写,只是缺体裁少故事,还缺泛语言文字。就在这样的一个艰难条件下,又是想入菲菲,自不量力。不过还是在战友,朋友的鼓动下,心有动了。首先是选题,选题跳不出原来的思维模式。一部长篇小说,不同于中、短篇小说的构思和框架,更不同于微型小小说的幽默和叙说。有朋友问:“你怎么写的这篇文章叫《她们》?那和第一部的《兄弟》一定是有牵连还是有瓜葛?”
我就利用朋友的发问,借题发挥,好像是有一点儿。但又有着不同的飞行路线,同样在一片蓝天下,出发点是一致,到达的目的地则不同。
《她们》也可以称谓是《一家人》。小外孙女的文化底蕴丰厚,脑子好使,通读了其中部分章节,她就见意《一家人》这样的书名太俗太疆化,她认为取名《她们》立意新颖,符合年轻人的喜爱。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小说就讲着《她们》的故事。
《她们》,这辈人生在五十年代末,成长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这段生活经历他们是在饥饿、贫穷、落后、徬徨中走过。到了而立之年,赶在了潮起潮落的风口浪尖上,那就是挣钱。
《她们》挣钱的机会靠的是政策的灵活性。不用资本,不用场他,仅凭一纸红头文件,转手倒卖,就能获得最大利益。生活中就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吃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总而言之,这次在塑造《她们》的前辈人身上,活生生的表现为挣钱靠的是机遇,政策,和他们的胆量。别不要拿“村官”不当干粮。他们的文化层次不高,他们的能力、能量、作用不哑于一头大“老虎”。这些生活中的故事,在《她们》的故事中只是点到为止,因为他们必竞也是人,要生活,要生存。但在用什么手段去挣钱,必定是沒有触犯法律底线。而是让他们在《她们》的生活里自然退化或消失。
《她们》的故事,在写作中,怎样把上辈人的故事链接到八〇九〇后的生活故事里,这就要求在认识新时代、认识新生活,需要有一个新观念。眼下城市里的《她们》生活故事,是在快节奏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因而,《她们》这本小说的内容故事,从曹春月,曹夏花,曹秋菊,曹冬梅四姐妹的成长生活命运也是经励着坎坷不平;经历着同一时代的不同命运和不同发展道路。
她们姐妹四个人的生活故事,重点集中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知识、学历、和她们自己选择的追求。有了追求,就有了梦想,要实现梦想,就离不开知识。
曹春月在《她们》的生活故事里,或多或少受上辈人生活习惯的影响,思想个性里始终离不开那听话,认真,孝顺,顾家的农家思想范筹。担负着承前启后,上有老下有小的历史史命。
曹夏花在《她们》的生活故事里,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妇女受害者的缩影。对曹夏花的人生道路,只是解救了,最终要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归宿,还要靠自己。曹夏花今后的人生道路,只有靠亲人的亲情给于怜悯与帮助。
曹秋菊在《她们》的生活故事里。从人物命运的安排上是直白的,简单的,而且是越简单,故事情节越会曲折。曹秋菊的高考成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一定的普遍性。在九十年代末,有一种录取,叫补录,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只有圈内清楚。补录花些小钱,或者不花钱就可以入学学习。到了曹冬梅这一代,这些方法被革除了,考大学主要靠公平竞争,走后门的现象被彻底睹绝了。在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在写作手法上割断了继续考研的这条必由之路。为什么?因为曹秋菊考研的经济条件太差了。考上了研,她也会寸步难行。曹秋菊本人对于考研想都没有想,提都没有提。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步入了社会。曹秋菊为什么要做一名志愿者,这也不是她的本意,她所学的知识,应该服务于去法院做一名法医解剖专家,她放弃了。作者有意这样安排,在曹秋菊的故事里抛弃了三点。(一):彻底和柳云峰分手。(二)做自愿者最容易,不去求人。(三),考研,钱从何来?因而就给故事埋下了伏笔。
曹冬梅在《她们》生活故事里,同样也是从简单走向简单,她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农、林、牧。只能是回归大自然,走自己的路。然而她选择的这一条路也不是人人都能走,这门学科是热门,也是冷门,如果你去了改制后的国企,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冷门。你若坚定的走自己的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那自然就会发展为能挣大钱的热门学科。
曹秋菊,曹冬梅新一代的大学生,能走上自己发展的道路,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强大的父辈人际关系,能很轻松的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是跨时代的自我飞跃。
《她们》中的故事结构,离不开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离不开人和人的生活关系。其中两辈人的《她们》都是在同一个社会大背景影响下,走出了各自求生存求发展的曲折复杂道路。
《她们》生活故事里的外围故事,还是围绕着《她们》的故事,而展开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谱遍故事和现实故事。读者读了也不陌生。
《她们》故事的暴发力,直接切入到对旧的封建思想抨击,引发出许多生活中人们常遇到的各种矛盾。要让读者有期望的不足,就是本人在创作中文学功底浅簿,只是很平淡的把《她们》的故事叙述完了。至于跌宕起伏,矛盾尖锐,还是欠缺。至于满意不满意,承蒙读者指教,提出宝贵意见,以望继续努力!谢谢!
二O一八年九月十二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