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收藏 赝品和真品间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五二。四零一八,四七二二。徐女士!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
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 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