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聊聊孩子那些“毛病”

聊聊孩子那些“毛病”

作者: 万万千千 | 来源:发表于2019-10-21 21:47 被阅读0次

    一个人的性格,受遗传和早年经历两部分影响。

    遗传那一部分,不可改变,也不必要改变,那是需要被我们尊重的天然的个性。

    后天受经历和环境影响的那部分,如果没有明显压抑个人的能力,没有对个人成长形成阻碍,也是需要被尊重的。

    今天,我们说的主题是,那些与遗传无关,但与后天亲子关系有关,并且已经明显影响了孩子的毛病。

    一.磨蹭

    1.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个人有磨蹭的习惯,只是父母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磨蹭的毛病,就把磨蹭的毛病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替代自己磨蹭,于是父母心安理得去指责孩子。

    2.父母代表孩子承接了磨蹭带来的后果。比如孩子要迟到了,你替他着急;不能按时交作业,你替他内疚,等。你对他的后果负责,使他自己不必直接面对后果,他会觉得那些事都不是自己的,然后就变得更加磨蹭。

    3.孩子知道自己有磨蹭的毛病,但是就是不改,因为他知道自己一磨蹭,你就会着急,他非常懂得用磨蹭来调动你为他做事的积极性,让你为他“上瘾”。

    4.孩子可能初期只是一点点轻微的磨蹭,但是你的指责会加剧他的叛逆,从而放大或固化了他的磨蹭。

    解决办法:让他直接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使他学着对磨蹭的后果负责。

    二.沉溺于电子游戏

    一个人为什么喜欢玩电子游戏?

    因为想通过操控电子游戏,来获得快乐和掌控感,成人孩子皆是。

    孩子是如何逐步对电子游戏上瘾的?

    1.孩子是被“逼”进电子游戏世界的,因为现实世界他无法掌控,也无法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现实世界,他感觉自己是一个空壳,没有反馈,没有关注,不被理解。而在游戏的世界,他是自己世界的主人。

    这个过程,父母的角色可能是缺失的,孩子有被忽视的感觉;或者,父母习惯性的否定孩子,孩子也会逃进虚拟世界躲起来。

    2.游戏是孩子与父母进行权利斗争的工具:父母管的越多,孩子反抗越厉害。孩子本来只想玩半小时,父母的管控让他感到不舒服,就会通过再玩半小时来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情绪。

    三.注意力不集中

    1.父母会有意无意破坏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专注于某件事上的时候,父母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换句话来说,相对于孩子要注意的事件,父母认为自己是一个更重要的存在,所以父母发出某种信号,希望孩子马上注意到并回应你。

    2.父母难以理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被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由此来责备孩子学习态度不严谨。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成人也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一边嚼槟榔一边斗地主等。

    因为我们的大脑由两部分控制,一部分是自动控制系统,长管我们的直觉,感官,这部分我们凭本能和直觉就能行动;另外一部分,是主动控制系统,这个部分需要我们理性的分析,思考。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又互不影响,所以同时做几件事情,并没有影响我们全身心的投入。

    3.父母潜意识不希望孩子注意力集中。因为孩子注意力集中了,父母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了。

    解决方案: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想注意力集中的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呢?你是否希望有个人久不久监督你,盯着你?还是希望身边的人不要打扰你?

    四.挑食

    1.孩子本来就不挑食,挑食是被家长暗示出来的。

    以前我在家做饭,每顿饭要炒什么菜都会过分纠结,心里总是想,要做一个孩子爱吃的菜。于是我总是做鸡蛋,鱼,肉之类的菜,我一直认为,女儿不爱吃青菜,因为曾经她拒绝过吃青菜。

    然后我就认定了她不爱青菜,这个认知逐渐固化,孩子连自己都相信自己不爱吃青菜了。

    其实,这其实和“你穿那么多是因为你妈觉得你冷”的道理一样,你不爱吃青菜,是因为你老妈认为你不爱吃青菜!

    后来,由于孩子受便秘的折磨,我痛下决心要求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这才解决了我的顾虑,哪有一定不爱吃的食物,这个毛病都是你暗示出来的。

    所以永远不要僵化的评判孩子,否则孩子真的会沿着你的评判方向发展。比如:我孩子害羞,不爱说话,脾气就是大等等。

    2.一个家庭是否幸福融洽,在餐桌上的氛围就能看出来。不过,有些家庭在饭桌变成数落攻击的场所,父母小时候经常在饭桌上被攻击,长大后也喜欢在饭桌上做文章,来借机教训子女,孩子由此会以挑食的形式来与父母进行权利的斗争。

    以上,是对孩子一些典型的毛病进行分析。如果您还有更多的育儿经验,欢迎一起来分享。

    生而为人,我们一生都在追求被看见被理解,而生命真正意义上的绽放,以及绽放的程度,一定离不开能够滋养自己的关系,最容易滋养你的,永远都是眼前人,那就是你和爱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和子女的亲子关系。

    看见,即是疗愈,愿我们都能被理解,也能理解孩子,让小小的他们从小被滋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聊孩子那些“毛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ixvctx.html